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台民调:民众不乐意中华台北称呼,超7成不认麟洋配是中国人骄傲

   日期:2025-09-07 06:01:26     来源:胜利集结号    浏览:0    评论:0    

你知道吧,台湾的民调总能反映出大家心里那点纠结,尤其是涉及到奥运、体育和身份这些事。2024年巴黎奥运刚结束没多久,台湾民意基金会就抛出一份调查,时间是8月16日,针对20岁以上的民众做了电话访问,一共1071人,误差在3%以内。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人不认同麟洋配在奥运拿金牌是“中国人的骄傲”。具体来说,72%不同意,其中46.3%还强烈反对,只有20%左右同意。这数字一摆出来,就让人想问问,为什么大家这么反应呢?难道不是因为体育成绩背后总夹杂着政治的影子?

先说麟洋配,王齐麟李洋这对组合,2024年8月4日在巴黎拉夏贝尔竞技场决赛,对上中国选手梁伟铿王昶。三局比分分别是21-17、18-21、21-19,硬是卫冕成功,成为奥运史上第一对羽球男双连霸的搭档。比赛数据上看,他们发球得分率高,防守稳健,失误控制在低位。但民调里,为什么这么多人不觉得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基金会的问题是这样问的:“这次奥运男子羽球双打,我国产选手王齐麟、李洋击败中国选手夺下金牌。在台湾却有人说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请问你同不同意?”答案很清楚,大多数人摇头。可能因为台湾人越来越强调自己的身份,体育成就更想归功于本土努力,而不是拉到更大的框架里去。这不就反映出,身份认同在台湾已经变成日常话题了吗?

再看另一个问题,关于“中华台北”这个称呼。民调显示,42%的人不喜欢用它参加奥运,40%喜欢,剩下的没意见或不知道。喜欢的不喜欢的基本上平分秋色,但不喜欢的多那么一点点。基金会分析说,非常喜欢的只有不到5%,非常不喜欢的倒有一成七。这数字背后,是不是说明大家对这个名字有疲劳感?从1981年洛桑协议开始,台湾就用“中华台北”参加奥运,到2024年巴黎奥运还是这样。

开幕式7月26日,代表团入场时,广播介绍“中华台北”,运动员挥手,但岛内观众通过转播看,总觉得别扭。民调还问了更广的,参与国际组织、会议或活动最好用什么名字?39.9%选“台湾”,22.8%选“中华民国”,8.8%选“中华台北”,其他还有“中华民国台湾”什么的。这不就看出,民众更倾向简单直接的“台湾”了?用接地气的话说,大家可能觉得“中华台北”听起来像个妥协品,不够痛快。

这个民调的背景,得从奥运期间的一些事说起。麟洋配夺金后,国民党立委翁晓玲在8月5日微信朋友圈发文,称“狂贺中华队王齐麟、李洋羽球双打二度奥运夺金!中国人的骄傲!”这话说出口,就炸锅了。很多人质疑,为什么要扯到“中国人”?翁晓玲后来回应,说从历史、文化、血缘角度,我们就是中国人,有什么不对?她还强调,两届奥运男双决赛都是两岸选手对决,谁赢都是炎黄子孙的骄傲。

但这观点在岛内不买账,办公室门前被贴纸条,网络上批评声浪大。民调正好捕捉到这个争议,结果七成二不同意她的说法。翁晓玲坚持立场,没道歉,还说批评是画错重点。但数据摆在那,民众的反应很直接,这不就是身份认同的分歧吗?

麟洋配的成就,本来是件高兴事。王齐麟1995年生,李洋1994年生,两人从2014年搭档,2019年全英公开赛拿冠军,2021年东京奥运首金,2024年巴黎卫冕。他们的数据,胜率高,国际排名一度到第二。但民调里,这成绩被拉到政治层面,就变味了。

基金会主席游盈隆评论说,不同意的比例像穆斯林前吃猪肉那么挑衅,显示台湾人对这种表述敏感。为什么?因为奥运期间,还有其他事加剧了这种感觉。比如赛场出现“台湾”字样标语,被工作人员没收,国际奥委会发言人亚当斯8月5日回应,重申参赛名义是“中华台北”。这些小插曲,让民众觉得身份被限制,民调自然就反映出来了。

再聊聊后续发展。到2025年8月,事情有新进展。李洋在2024年奥运后宣布退休,计划12月台北公开赛后正式结束职业生涯。他获聘国立体育大学副教授,准备教书育人。传闻说他可能出任运动部部长,2025年8月21日媒体报道,说他30岁就能成为史上最年轻部长,但经纪人说还没接到通知。卓荣泰回应“尊重专业”,但没确认。

王齐麟继续打,2024年9月日本公开赛和新搭档邱相榤闯八强,2025年1月印尼大师赛也有成绩。两人还参与慈善,2025年2月18日台北市政府把他们国中母校前道路命名为“麟洋路”。这些事,让人看到运动员退役后的路,不只是荣耀,还得面对新生活。

民调还问了其他,74%民众关心中华台北选手表现,显示大家对奥运热情高。但对标语被抢事件,超过八成不爽,不分蓝绿白。基金会数据,绿营不同意“中国人骄傲”的达九成,蓝营也有四成。这说明,身份议题在台湾跨党派。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选“台湾”?可能因为教育、媒体和国际环境变化。2021年类似民调,65%把“中华台北队”叫“台湾队”,现在39.9%直接选“台湾”参与国际。这趋势,是不是在说,民众想更独立表达自己?

总的来说,这份民调戳中了台湾社会的痛点。42%不喜欢“中华台北”,72%不认“中国人骄傲”,这些数字,不是随便的。它们反映出,体育本该单纯,但总被身份缠绕。麟洋配的金牌,是台湾努力的结果,为什么非要套上别的标签?翁晓玲的言论,代表一部分观点,但多数人不吃这套。后续,李洋王齐麟的新阶段,也在提醒大家,运动员是人,不是政治工具。想想看,如果下届奥运还能用“台湾”,民调会不会变?这个话题,值得大家多聊聊,毕竟身份这事,说不清道不明,但数据摆在那,总得面对。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