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多年来,淅川县始终坚守“保一库碧水”初心,以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水清、民富、县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晨曦微露时,丹江口水库的水面泛起细碎的金光。航拍镜头下,万顷碧波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豫西南大地上,岸边的山林郁郁葱葱,晨雾缭绕间,“渠首淅川”的标识格外醒目。可谁能想到,如今这满眼的翠绿之下,曾是岩石裸露、植被稀疏的石漠化荒山,一度威胁着库区生态安全。
通水以来,淅川人带着“蚂蚁啃骨头”的韧劲扎进荒山,在石头缝里凿土、填肥,小心翼翼地把树苗栽下,创新推出合同化造林,向石漠化发起攻坚。日复一日的坚守换来了显著成效: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0多万亩,38.2万亩石漠化土地重披绿装,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1.7%,为南水北调库区筑牢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淅川县林业局党组副书记 周桃龙:近年来,全县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好这一库碧水”的殷殷嘱托,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治理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造林绿化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库区周边营造出了“青山抱绿水、绿水映青山”的靓丽风景。】
守好生态的同时,淅川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依托库区优良生态,23万亩柑橘、杏李等生态林果遍布山野,枝头挂满的不仅是果实,更是库区10万群众的“生态饭”;14.7万多亩中药材田块整齐铺开,金银花等60多个品种在此扎根,从科学化育苗到标准化种植,再到规模化仓储、订单化收购,全链条产业格局让近3万户农户年均增收超6000元,生态产业成了群众的“致富源”。
山水为媒,文化为魂。依托优质生态资源与深厚文化底蕴,淅川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把丹江碧水、明清古街、移民精神、特色美食串成线,让生态美景变身带动增收的“黄金名片”。已培育3A级以上景区6家、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打造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6个,700多家农家乐遍布城乡,2万多人靠着“家门口的好风景”实现就业,真正让“生态美景”变成了“就业岗位”。
【淅川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党良:我们通过“三金两收益”模式,即股金、薪金、佣金以及运营收益和资产收益,为农民开辟了多元化的增收途径,带动村民就业,让这些项目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为了推动民宿产业持续向好发展,淅川县不断探索创新路径。未来,淅川县计划通过评选星级民宿,进一步规范服务标准、提升品质内涵,让更多游客在淅川的民宿里,既能享受舒适惬意的住宿,又能深度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今年上半年,淅川接待游客57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47.8亿元,“渠首淅川,中原看海”旅游品牌越叫越响。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看丹江碧波荡漾,逛荆紫关古街寻味历史,品丹江鱼宴尝库区风味,在移民博物馆感悟家国情怀,于山水与文化的交融中,读懂淅川的独特魅力。
如今,“水清岸绿、产业兴旺、百姓幸福”的画卷正在淅川徐徐展开。未来,这座渠首之城还将以更坚定的生态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属于自己的绿色新篇章。
南阳广播电视台 淅川台 马黎媛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