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送给朱其杰的画像。受访者供图
走进中国农业大学退休教授朱其杰家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客厅的一角,栽种着朱其杰自己选育的黄瓜品种,黄瓜藤昂着头,沿着竹条向阳生长,一个个身材标致的“瓜宝宝”挂在瓜藤上,充满生机。客厅的沙发上,放着一摞已泛黄的书籍,这些都是朱其杰曾经发表的文章和编写的著作,老先生对这些书十分珍爱,就如同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育种事业,一直保持着热爱。
朱其杰出生于福建建瓯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的生活环境使他对农业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他知农时、懂农民、忧民生,有着朴实坚毅的品性。
高中毕业后,朱其杰考入了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在这所农业高等院校中,他求知若渴,发奋学习,不断提升自我。1959年毕业后,他留校开始在园艺系工作。那时,学校教师资源紧张,朱其杰勇挑教学重担,一人负责着各专业、各年级栽培学的教学任务,除此之外,他还负责在生产单位带学生实习。朱其杰用高超的教学技巧、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渊博的学识赢得了同学们的喜爱。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他还参与编写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蔬菜栽培学自学指导书》《专家教你种番茄》等著作,发表过数十篇学术文章,1987年荣获北农大课堂教学评议成绩优秀奖。
朱其杰一直认为,科研方向和科学问题不是坐在实验室中空想出来的,而是来自生产实践。比如,育种工作的目的,是要培育出老百姓喜欢吃的、农民能种的、市场需要的品种。
20世纪60年代,朱其杰在番茄栽培中发现了番茄的生育平衡问题,即番茄植株徒长,果实产量和品质反而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其杰开始研究不同品种番茄营养生长对果实发育的影响。衡量番茄营养生长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单株叶面积,在朱其杰开展这项研究的年代,叶面积测量仪还没有诞生,朱其杰就采用“土”方法,将叶片剪下铺在报纸上,用铅笔将叶片的轮廓勾画在报纸上,之后通过分割法,不厌其烦地估算大小不一的叶片的面积,最终才得到单株叶面积这一数据。科研环境的艰苦并没有浇灭朱其杰解决科学问题的决心,虽然对如今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叶面积的测定早已不是什么难事,但朱其杰不怕困难、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科研精神,对年轻的科研人员们仍是一种鼓舞。
从1976年起,朱其杰在北京玉渊潭人民公社的温室大棚里进行义务劳动,3年的时间里,他发现了很多问题。彼时柴油很贵,老百姓烧不起,从而导致温室大棚里的温度不够高,黄瓜苗长不起来,农民们为此焦头烂额。发现问题后,朱其杰开始转变思路,他认为一味提高温室大棚温度的栽培方式不适合中国国情,他下决心开始研究保护地节能型黄瓜育种。1979年起,他开始筹措资金,借了8000元,先把温室和实验室盖了起来,到1980年,朱其杰主持的保护地黄瓜生态育种正式立项。他用了5年的时间,反复进行科学实验,在1985年率先育成了我国保护地黄瓜节能品种——“农大12号”和“农大14号”。这两个品种的黄瓜可没那么“娇气”了,它们能在12摄氏度到16摄氏度的条件下生长,有明显的节能优势,从而填补了冬季黄瓜供应的空白,朱其杰由此获得了198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如今,“农大12号”和“农大14号”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北京市冬季市场供应的黄瓜品种主要是“农大14号”,而“农大12号”已走出北京,来到了西藏、新疆等地区的百姓餐桌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朱其杰接受了保护地黄瓜生态抗病育种的课题,在1987年到1990年间,培育出了保护地黄瓜秋延后栽培新品种——“农大秋棚1号”。该品种耐热耐涝性强,对炭疽病、枯萎病抗性强,适宜北京秋延后保护地栽培。如今,“农大秋棚1号”在全国种植面积达4万亩以上,秋延后的栽培时节丰富了国庆前后的蔬菜市场。此外,“农大秋棚1号”作为“南栽北调”的重要黄瓜品种之一,在海南乐东县种植面积达2000亩。
朱其杰的科研问题从生产中来,最终服务于生产,服务于老百姓,他培育的品种为千万菜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我国的蔬菜育种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书育人几十载,如今桃李满天下。提起对自己教过的学生的印象时,朱其杰自豪地说出了两位学生的名字,他们分别是蔡洙湖和余阳俊。他说,蔡洙湖现在是北京北农三益黄瓜生态育种科技公司的研究人员,余阳俊则是一位白菜育种专家,他们都在蔬菜育种这一研究领域不断深耕,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提起自己的学生,朱其杰脸上一直挂着欣慰的笑容。
朱其杰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一直延续到了自己退休后,2024年4月19日,朱其杰和家人以个人名义向学校捐赠30万元人民币,在园艺学院设立“格物奖学金”和“致知助学金”,奖励资助学院品学兼优或努力进步的贫困学生。朱其杰始终关注着中国园艺事业的发展,也牵挂着那些正投身于农业的新一代青年。
朱其杰专注于蔬菜栽培育种工作几十载,呕心沥血,只为让中国的老百姓一年四季餐桌上都有蔬菜吃,菜农有可观的收益。经过朱其杰和一代代农业人的努力,人民对“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逐渐被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的图景也正在被书写。
汤思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范雪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08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