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布丁
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上海四平路一家麦当劳门店,夜间因多人脱鞋躺卧、行李堆积导致异味弥漫,影响部分顾客正常用餐。该店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报警,但警方强调只能劝阻不能直接把人赶走,店内员工也在不断和过夜者沟通交流,期望维护店内秩序和卫生,之后会再想办法劝阻。
常年有人在麦当劳、肯德基等24小时营业快餐店内过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如何展示企业人文关怀的同时,不影响门店生意,以及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很多人在麦当劳过夜的现象,是个难题。
从网友发布的视频看,事发麦当劳门店内,有人脱了鞋躺在椅子上,有人趴在桌子上睡觉,还有人自带洗漱用品和行李等。由于店内空调较足,加上部分过夜者没有洗漱,店内弥漫着一股异味,部分顾客用餐受到影响。
不少网友认为,麦当劳是消费场所,就应该消费入座,支持报警强制驱逐过夜者。但正如店员所述,只要对方不扰乱公共秩序,不发生肢体冲突,警方也没法强制驱离。就算把人强行赶走了,等警察走后又折返回来怎么办?警察总不可能时刻守在那吧?
视频截图
对门店来说,赶不赶以及怎么赶,如何将影响降到最小,都是个问题。十五年前也是在上海,麦当劳某门店员工因劝阻过夜者被刺身亡,就是个非常惨痛的教训。
但过夜者扎堆,又的确会影响门店。至少店员需要定时对桌椅进行消毒,甚至处理过夜者留下的垃圾,工作量实实在在增加了。
对在麦当劳过夜的人来说,但凡有其他合适的选择,谁愿意在麦当劳过夜呢?很难好好睡一觉,可能还要忍受门店员工和用餐顾客的白眼。他们中的很大一群人,本就身处社会底层,有失业的、打零工的、送外卖的。委身麦当劳过夜,很可能是不得已的办法。
像这种因各种原因寄居在麦当劳等24小时营业快餐店的人,有个“专有”名词,叫“麦难民”。全球各地每年都有很多人,因各种原因沦为“麦难民”。
在日本,此前有媒体报道说,日本平均一家麦当劳门店的“麦难民”在10人左右。为防止更多“麦难民”出现,很多门店会在凌晨2时到4时准备迎接第一批客人时进行清洁,以便委婉地驱赶“麦难民”。
在中国香港,十几年前麦当劳就成了很多无家可归者的栖身地。而据某商会的调查,这些“麦难民”平均年龄超过50岁。他们中有将近7成人其实有实际居所,甘当“麦难民”主要是节省水电费等开支,以及与家人关系不好宁愿睡外面等。有的人并非没有工作,但因为薪水太低,香港房屋租金又高昂,只能将钱花在食物上,而不是住房上。
随着经济不景气、贫富差距加大等原因,在过去十几年里,“麦难民”在全球各地都有增加。各地的麦当劳门店,也在探索合理且柔性的管理方式。比如划分“用餐区”和“休息区”,减少“麦难民”对正常用餐顾客的干扰。还有的门店提供免费热水和纸巾,引导“麦难民”注重卫生,减少垃圾。
企业不直接驱赶“麦难民”,既是有人情味的体现,也有无奈的一面。而这些夜宿快餐店的人,很多都是在底层挣扎的可怜人,他们之所以无家可归,不是因为懒惰或爱占便宜,而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就业岗位缩减,没有收入来源,或是收入微薄,无法负担大城市的房租。光是指责他们不文明,没有公德,是残忍的。
比起靠企业为他们遮风挡雨,政府部门应该为这些人兜底。比如提供更多收容中心或价格低廉的住所,帮助失业人群寻找就业机会等。只有在这些看不见的地方投入更多,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麦难民”的产生,维护企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