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阳古察院街(现民主街)东西穿越南阳府衙照壁、大门院落。原召父、杜母坊跨古察院街,分立于照壁、大门东西两侧(相当于东、西辕门的位置)。现已不复存在。
召父指召信臣(生卒年不详),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西汉官员。约公元前33年—公元31年期间任南阳太守。据《汉书》卷89载:“召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倾。民得其利,蓄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汉书.循吏传》赞其“所居民富,所去见思”。
杜母指杜诗(?--38年),字君公,河内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东汉官员及发明家。《后汉书·杜诗传》记载,建武七年(公元31年)迁任南阳太守,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病死于南阳,身后“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最后由朝廷赐赙才得以丧葬(原文为:“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据《后汉书》卷31载:杜诗“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杜诗深受时人爱戴,被尊称“杜母”。
二人任职南阳太守相隔一个甲子年(准确说是六十一年),召兴农,广修水利,筑堤坝水门(现在的“水闸”前身),杜重工,主要是发明水排,极大地提高了冶铁效率和铁器质量,他们形成的“长藤结瓜”水利灌溉系统,使得南阳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民殷官实。但他们最为核心的共同点是自身清正廉洁、以民为本、务实勤政、治理有方,不仅为国家贡献大量的粮食作物,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形象,让封建统治者极为看重,树为“牧民”的榜样。《后汉书》载:“(杜诗)时人方於召信臣,故南阳谓之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自此,对地方官员特别是好的地方官称呼为“父母官”流传至今。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南阳知府佟应琦为了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这两座传统石质或木石结构的功德牌坊。(现在府衙内的“父母官”廉政文化展览,也可视为对“召父杜母坊”不复存在的另一种官德文化具象呈现。)
(图文:周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