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辉
“261轮竞价!50亩土地从10.5万元拍到18万元,每亩租金涨了500元!”8月底,在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曹岗乡李和村集体土地的成交数据让村民代表侯光洲格外振奋。
这一幕,正是封丘县以产权交易改革为抓手破解农村“三资”管理痛点、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一体推进的生动缩影。
此前,封丘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曾深陷困境,村干部暗箱操作、小微工程监管空白、集体资产“沉睡”闲置等问题,不仅制约乡村发展,更让群众获得感大打折扣。
“以前租地靠熟人介绍,价格高低全凭村干部一句话,咱老百姓心里没底。”荆隆宫镇村民何艳青道出了不少农户的担忧。
“我们做过一项调查,70%的基层腐败问题、信访矛盾与产权交易不规范直接相关。”封丘县农开中心主任闫利娜一语道破问题的核心症结,“要提高基层群众的满意度,必须遏制住村民身边的腐败。”
直面痛点,今年以来,封丘县以“12134”交易模式为核心,搭建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一个中心统筹、两个平台互通、一套制度规范、三级联动服务、四方协同运营”的机制,让产权交易从“线下暗箱”走向“线上阳光”。
如今,无论是2万元以上的小微工程,还是5000元以上的物资采购,均需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竞价,未进场交易的资金超2000元,一律不得入账,从源头堵住“后门”。
“闲置一年多的厂房,挂上平台不到一个月就盘活了!”荆乡回族乡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上的交易记录介绍。7月21日,该乡一处闲置厂房在平台发布预公告,4天后便有客商实地考察,8月22日顺利成交,有效促进了农村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样受益的还有陈固镇明德小学。其闲置校舍通过线上“明标暗投”,经过村干部与村民的59轮竞价,最终由村民以4.1万元/年竞得,每年村集体收入比预期多出1.6万元。
“村干部和村民匿名同台竞价,手机上就能看全程,谁也搞不了特殊!”闫利娜介绍,“通过公平竞价,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留住了人才和资金,而且还增加了当地村民的就业机会,可以说是多方共赢。”
平台不仅让交易更透明,更让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荆隆宫镇10个滩区迁建村的2882亩复垦土地,通过平台吸引了镇外、县外投资者,原阳籍承包人成功拿下三姓庄村270亩土地经营权,改写了“土地流转不出县”的传统。在反向竞价机制下,金龙宫镇杨楼村采购潜水泵项目,更是从20.3万元预算压减至15.46万元,为村集体节省4.84万元。
数据显示,平台自今年5月份上线以来,短短三个多月,已完成交易180余宗,总金额超5548万元,平均溢价率26.87%,为群众和集体增收265万余元。
“以前村里修条小路都可能有猫腻,现在平台上每一笔支出、每一步流程都看得清清楚楚。”谈起变化,城关镇三里辛村村民深有感触。该村一处商铺经11轮竞价,年租金从4800元涨至9100元,干部清白、群众明白的“双赢”局面,让基层矛盾大幅减少。
与此同时,纪审联动监督、政法机关专项打击、银行金融支持的“组合拳”,更筑牢了产权交易的“防护网”。李庄镇李某强占集体土地案的依法查处,为农村产权安全保驾护航;县农商银行100万元贷款快速投放,助力村民朱某流转1126亩土地发展“七彩小麦”,让金融活水真正润及田间地头。
如今,在封丘县,16处闲置校舍、15处帮扶车间重新焕发生机,30个强村富民项目落地生根,带动36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这场以产权交易为切入点的改革,正在唤醒农村“沉睡”的资产,织密基层治理的“公平网”。正如当地干部所言:“产权交易一子落,乡村治理满盘活。这座连接资源与市场的‘桥梁’,正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