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育种领域一大突破,填补自主培育新品种空白
历时十载,上海育成首个肉鸽新品种
“肉质鲜嫩、汁水足”“个头大、胸肌厚”……昨天,一场乳鸽新品种品鉴会在南郊宾馆举行,市民、养殖户和专家们纷纷给出好评。当天,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正式宣布,由该院联合上海金皇鸽业有限公司历时10年育成的“申王1号”肉鸽配套系近期成功通过审定,成为现阶段国家新的肉鸽品种,也是上海第一个肉鸽新品种。
这一新品种的诞生,不仅填补了上海市肉鸽自主培育新品种的空白,是上海农业育种领域的一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肉鸽种业自主创新迈上新台阶,为打破种源“卡脖子”问题、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将为国内肉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注入强劲动能。
上海市肉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长锁介绍,上海及整个华东地区是全国肉鸽主产区和核心消费市场,单上海乳鸽年消费量就超3000万只。但长期以来,我国肉鸽养殖业主要依赖欧洲肉鸽、美国王鸽等进口品种,自繁自养后缺乏系统选育,近亲繁殖导致品种不断退化。同时,养殖中还存在生长周期长、产肉性能不稳定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我国肉鸽生产难以满足市场持续增长的需求,也决定了我国肉鸽产业急需新的自主品种及其配套系来替代国外品种。
针对国外品种长期垄断、本土种源生产性能受限的产业瓶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以上海市肉鸽产业技术体系为创新平台,积极探索“体系指导+企业执行”的协同攻关模式。10年来,以杨长锁为首席科学家的体系专家团队深入全国20多个省区,收集评价了3000余份种质资源,构建了精准高效的育种技术体系。上海金皇鸽业有限公司作为市农科院重要的合作单位,扎根生产一线,承担群体扩繁、性能测定和中试验证等关键任务,积累了上万组生产性能数据,确保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无缝对接。
通过“指导—执行—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申王1号”实现了父母代种鸽年产健雏数达16.6只、商品代乳鸽28日龄体重超过600克的重大突破,综合生产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备了替代进口品种的能力,为保障畜禽种源自主可控提供了“上海方案”。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评价,经过科研团队的精心选育,“申王1号”肉鸽配套系在性能上实现了多重优势叠加——“高胸肌率”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肉品的需求,“高产蛋量”为养殖主体提升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稳定的遗传性能”则确保了品种优势能够持续传递。
通俗来说,相较此前的品种,新选育出的“申王1号”肉鸽具有“好饲养”“高繁殖”“生长快”“羽毛白”“体型好”“体重大”等优势,将改变产业长期依赖进口品种的局面,实现肉鸽种源的进口替代。而且,与粤菜偏好的鲜嫩口感不同,以上海为代表的华东地区消费者更青睐体型健硕、胸肌饱满、肉质紧实的乳鸽产品。“申王1号”肉鸽将更加适配长三角地区消费偏好与集约化养殖模式。
据了解,截至目前,“申王1号”肉鸽配套系已在上海金皇鸽业基地规模化养殖,并辐射长三角和新疆等地,累计推广父母代种鸽2.5万对、商品代乳鸽120万只,市场竞争力显著。
接下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将构建“申王1号”肉鸽配套系专属的推广服务体系,及时解决推广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产业生态,加强与区域养殖企业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让这一优质种源尽快在全国范围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更多养殖主体,也让广大消费者更有口福。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黄勇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