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头市司马浦镇的乡村振兴战场上,一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学、园艺学、农学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正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他们打破学科壁垒,凭多领域学科交叉优势,在巩固当地水稻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为司马浦镇开辟出产业发展新赛道,以跨界融合之力,激活乡村产业活力。
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调查现场
技术跨界:微生物科技重塑口腔产业
特派员团队的负责人、广东省农科院农业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微生物专家董博博士,始终关注司马浦镇的支柱产业——口腔用品制造业。他深知,传统产业要实现突破,必须依靠科技赋能。依托“百千万工程”专项经费支持,董博博士带领团队深入当地口腔用品企业。针对企业在抑菌材料研发上的技术瓶颈,团队将多年研究的“抗菌代谢物技术”成功落地转化:一方面,协助企业建立口腔产业专项检测技术体系,精准把控原材料及成品的抑菌性能;另一方面,指导企业利用抗菌代谢物研发新型抑菌口腔护理材料,推出的抑菌牙膏、漱口水等产品,抑菌效果较传统产品提升30%,不仅赢得了市场青睐,更让司马浦镇的口腔用品制造业摆脱了“低端加工”的标签,迈向“科技智造”的新阶段。
景观赋能:花木经济激活农旅融合
团队成员、广东省农科院环境园艺研究所专家黄丹,则立足司马浦镇的本土自然优势,以“一镇一景”为目标,为当地规划乡村景观升级与农旅融合发展蓝图。在景观树种选择上,黄丹团队经过多次土壤检测与气候适应性分析,引进樱花、黄花风铃木等适生景观树种,精心设计贯穿镇域的生态廊道,让乡村四季有景、步步皆画。针对当地雨季多雨导致景观树烂根的痛点,团队实地勘察后,提出“明沟排水+暗管导流”的排水系统改良方案,亲自指导施工队改造土壤排水结构,经过改良,景观树成活率较之前提高40%,曾经的“烂根难题”成为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特派员团队并未止步于景观打造,而是进一步推动“花木景观+特色农业+文旅”的深度融合。他们结合司马浦镇的农业特色,引导农户扩大珍珠马铃薯、香芋南瓜等高颜值、高价值特色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策划“乡村农事研学”“田园观光采摘”等主题课程与旅游路线,将景观廊道与特色作物种植基地串联成线。每到周末与节假日,大批游客走进司马浦镇,赏花木美景、采特色蔬果、学农事知识,农旅产值较往年新增300万元,农户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长效帮扶:扎根三年守初心惠民生
三载躬耕,科技特派员团队始终扎根司马浦镇振兴一线,建立起“调研—规划—实施—反馈”的长效帮扶闭环机制:累计走访13个行政村、6大社区,走遍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精准诊断土壤肥力、气候影响、产销对接等各类发展瓶颈;积极对接省农科院的资源优势,为当地引进高附加值作7类,通过技术指导与市场对接,带动合作社年增收15%;团队中的本土专家张建林、南澳籍专家黄丹,凭借熟悉当地情况的地缘优势,实现服务响应“零时差”,农户有技术难题、企业有发展困惑,一个电话、一条消息,专家便能第一时间到场解决。
这支由微生物学家、水稻育种专家、园艺设计师组成的农村科技特派员“跨界团队”,用科技的力量为司马浦镇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水稻增产超27%、化肥农药使用量双减超6%、农旅产值大幅提升。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口腔技术转化”“稻米品牌升级”“乡村景观IP打造”三大工程,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可持续的科技基因,让司马浦镇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来源:广东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