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9月10日电 “老哥,我今天收购了5000斤散户大蒜,卖给市场。中间赚了一毛钱差价,挣了500多元,你咋样?”傍晚时分,忙活一天的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大岗李乡小岗张村村民张志勇驾驶着自家的货车向车窗外刚刚回村的“同行”张卫国打招呼。
“今天收入不行,就300多元,明天起早些肯定比你挣得多”。在小岗张村,利用农闲比挣钱已成为这里村民们的日常。
小岗张村地势平坦,地力肥沃。过去,由于对土地依赖性强,这里的村民守住自家的责任田耕种劳作,虽温饱不成问题,但一年下来也攒不了几个钱,290多户农户在贫困线上徘徊。
为解决村民发展困境,该村“两委”干部带头,结合村内实际,养殖肉羊、高效种植,当年投入当年见效。
村民们一个个“红”了眼。父子合计,夫妻商量,兄弟盘算……家家铆足劲,寻找致富密码,打听挣钱门道。
肉羊养殖、高效种植、农产品收购、卤制品加工、机械租赁、外出务工、劳务中介……各种行当如雨后春笋般在小岗张村遍地开花。大家伙儿“明争暗斗”,纷纷为自己的幸福小日子想辙打拼。昔日平静的小村庄成了村民们“较劲比富”的“角斗场”。
村民张盼卫身患残疾,上有老下有小,被村里定为监测户。看到周围的邻居们一个个都过上了好日子,身残志坚的他利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帮助协调的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搞起了家庭肉羊养殖。从2019年的十只到如今的近百只肉羊,他已经从当初的“羊倌”蜕变为远近闻名的集繁育、养殖、销售于一体的“羊专家”。仅此一项,他年纯收入能达6万余元。
张志勇从事农产品收购已有多年。因大岗李乡及周边乡镇种植大蒜、辣椒、花生、玉米等作物较多,让农产品收购生意得到蓬勃发展,这也给张志勇等有着经营头脑的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如今,张志勇和村内的“同行们”驾驶着货车穿梭在各村之间,生意范围已扩展到数十里外。“收大蒜啰,收玉米。”车载喇叭里循环播放的吆喝声,已成为乡间商业活动的“流动乡音”。
“现在一点都不敢停下来,竞争很激烈,只有多给村民搞好上门服务,大家才能愿意把货交给你。”虽然每年张志勇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有六七万的收入,但其内心危机感十足。
每年的农闲时节,57岁的王清玲就率领村内“留守”的姐妹们到附近的食品厂、蛋鸭厂等地打工,二十多位姐妹每月有近3000元的工资收入。王庆龄为人热情、信息灵通,哪里有用工信息,她都及时通知大家,村里的留守人员都愿意跟着这位“引路人”到周边打工挣钱。
“我们小岗张村的姐妹们都很能干,也比着干,一年能有八个月在外挣钱。平时大家都很忙,家长里短的事也少了,邻里的关系也和睦了。”说起话来,王清玲总是面带微笑。
张治中家的螺丝椒又卖了1万1的好价钱,在咱村能排到头名;张新庄的西瓜今年每亩达到2万斤,数他家的产量最高;郭志国农机租赁又添了几台旋耕机,今年又够他忙了;张趁义家的卤肉店听说今年挣了20多万,准备又开分店……大街小巷不时传来一个个挣钱比富的消息。
种植能手、羊专家、劳务能人、租赁大王……靠着“斗富”,小岗张村村民一个个脱颖而出。如今,小岗张村村民富了,村庄美了,勤劳而又灵动的小岗张人,仍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施展着自己的“拳脚”。(厉苏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