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海南新闻9月9日电 题:躬耕边远农村小学21载:“要播下知识的种子,更要播下爱的种子”
中新网记者 林士杰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这可以说是海南省澄迈县红岗中心学校一级教师陈德芸躬耕边远农村小学一线21载的生动写照。
又一个教师节到来,也是又一个新学期刚开始,陈德芸和往常一样,依旧踏踏实实地做每一件事,依旧和同事真诚相处,依旧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而感到快乐。
图为陈德芸为学生上新学期开学第一课。 (红岗中心学校 供图)
认真钻研教学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主阵地。”陈德芸因此在关注课堂方面狠下功夫。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陈德芸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陈德芸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年级是孩子识字写字教学阶段。陈德芸采用卡片识字、猜谜识字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识字,也借助拼音识字、去掉拼音识字、带生字进课文、读短文识字等方法,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识字规律,为阅读扫除障碍。
针对学生阅读量低,词汇积累量少,因而出现写话语言苍白、简短无力、不生动的现象,陈德芸充分利用晨读、早读时间、课服时间,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勤练笔。她从课文中选择可以进行仿写的点,或是结构,或是修辞,或是补白,或是续写等等,在班上奖励点评,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年级的孩子仍然好动、贪玩,自立能力差,有的上课不认真听讲,有的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针对这些情况,陈德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耐心辅导,“一定得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带来一种良好的情绪,他们才能静下心来学习”。
图为陈德芸辅导学生作业。 (红岗中心学校 供图)
“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校长,昨晚梦到我班的小益、小铭两位同学考试及格了!”红岗中心学校校长王雄忘不了陈德芸说过的话。
原来,小益、小铭两位同学,一位是留守儿童,一位是离异家庭子女。农村特殊家庭的孩子,由爷爷奶奶带,个人生活习惯、学业成绩并不好;刚入班时,个人生活习惯不良,学习成绩不到30分。
可是,陈德芸并不放弃他们,从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开始抓起,剪指甲、理发、勤洗手;从学习习惯抓起,爱护作业本,保持卷面整洁,座姿端正,按时完成作业。周末,陈德芸常常前往两位学生家里,指导打扫家庭卫生,指导完成作业。
“一心想着孩子成长路上,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陈德芸说。
也就短短两个月时间,两位学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发生了改变,期中作业测评及格了,期末作业测评语文成绩一个95分、一个92.5分。家长说,孩子交给陈德芸老师绝不会错。
陈德芸对每个学生充满了关爱,从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班里,她建立“积分制”,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课堂上,她关心学生的学习;课后,她主动与学生谈心,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与生活。
尤其是,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对学习困难和生活困难的学生,经常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耐心辅导;经常深入家访送温暖,让学生快乐成长。
图为陈德芸在课间休息时给女生绑头发。 (红岗中心学校 供图)
“爱是世界最伟大的力量”
陈德芸教过的一位女生小陈,2024年7月小学毕业,成绩优秀被推荐到澄迈中学就读。然而,2019年9月入学时,从小跟母亲生活的她,因父亲在外务工,母亲患精神障碍病,而少跟外界接触,也没有上过幼儿园,也不会讲普通话。
“记得当时学校安排班级时,没有哪个老师愿意接,学校也挺为难。”陈德芸当时任教二年级,却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学校让她教一年级一个班,并把小陈安排到她班上。
小陈入班后,总是默默躲在一个角落。陈德芸说,主动接近她,想跟她好好沟通,她却对老师充满敌意,瞪着眼睛看老师,一句话也不说,把老师送给她的铅笔和画笔丢到了地上。
“没关系,你要是不喜欢,老师先收回来。”陈德芸弯下腰轻轻捡起,对她微微一笑。接下来,陈德芸试过好几次主动接近她,都毫无进展,于是到小陈家进行家访,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发现让孩子带动小陈是最好的一个办法。
陈德芸让班里女生跟小陈一起玩,并组织讲故事、丢手绢、唱歌、跳舞、猜谜语等许多有趣的游戏,奖励一些精美的小礼物,许多孩子还把自己得到的小礼物送给小陈。
慢慢地,活动让小陈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对她的喜欢,也让她融入到了班级大家庭之中。
课后,陈德芸手把手教她写字、认字、读儿歌,为她梳头、剪指甲……小陈终于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最初的沉默不语,到最后主动向老师问好,和同学们一起快乐学习、玩耍,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从教21年,陈德芸坚守农村农场基层教学一线,勤奋耕耘,积极探索,奉献青春,精心培育一棵棵幼苗健康成长,先后荣获澄迈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德育工作者、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爱是世界最伟大的力量。”陈德芸说,“教师——不但要播下知识的种子,更要播下爱的种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