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CCF YOCSEF 济南学术委员会承办,济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提供支持的技术论坛在济南大学第五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 “环境复杂和成本敏感的农业,如何打通智能装备落地最后一公里?” 为核心议题,聚焦农业智能装备在真实农田场景中规模化应用的痛点难点,汇聚多方智慧探寻破解之道。
原YOCSEF济南AC王琳首先介绍了论坛背景,并向来宾表示欢迎。论坛执行主席杨磊随后对CCF YOCSEF 的文化进行了简要介绍。CCF YOCSEF是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的简称,以“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成员能力”为宗旨,是青年精英的训练营,在全国建设有28个分论坛,YOCSEF济南分论坛成立于2003年,在济南企业、政府委员的参与支持下,促进校、企、政各方面的青年才俊的加入与成长,与CCF分部、YOCSEF兄弟论坛资源共享,基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产业优势,高校企业双螺旋共舞,服务地方经济。
在引导发言环节,三位引导嘉宾通过专题报告为论坛破题。董大明作了题为“水体污染的激光光谱学测量方法与低成本传感器” 的报告,以水质污染的激光光谱学传感方法为研究背景,详细介绍了农业光谱学传感器的原理、制作工艺以及应用。李振波作了题为 “智慧养殖装备的适配性技术与落地路径研究” 的报告,针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围绕养殖行业痛点,探讨了智慧养殖设备的设计、应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给出了解决思路。刘平作了题为 “农业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的报告,分享了团队在葡萄生产管理机器人、小麦表型鉴定机器人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三位专家系统勾勒出农业智能装备“感知 - 算法 - 控制”技术体系全景。
论坛思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三大议题深入探讨,形成多项重要共识:
在“信息 - 机械 - 农业三元共融:如何设计抗干扰、自适应的田间智能装备” 议题上,专家认为,智能装备应优先选择适配成本与研发瓶颈的 “满意解”,在确保 “能用” 的基础上聚焦复杂场景提升模型精度,同时强化模型跨域与域自适应能力以应对农业数据较少的问题;设备 “大脑” 需实现单机与云端协同,单机模式利于保护数据隐私但存在成本高、数据量不足问题,云端模式便于数据共享但需筑牢数据安全防线,边缘端设备则需具备自主演化能力以优化边端协同;装备设计应走通用与专用结合之路,按功能模块划分,通用模块共享技术开发,专用功能设为可替换模块,同时推进农艺生产环境标准化,为装备落地奠定基础。
针对“低成本传感器 + 轻量化平台:能否打破‘鱼和熊掌’的精度 - 成本困局” 议题,共识指出,农业场景中 “足够好” 的精度应以最终农艺效果为核心评判标准,而非绝对物理量,物理量精度与传感器精度均以满足实际应用为度,避免因追求过高精度增加成本;有限算力资源应优先弥补感知端不足,同时在感知端与执行端间寻求平衡,结合具体装备作业目标优化算力分配,如采摘机器人需保障作业速度以具备实际应用价值。技术破局需立足农业真实场景,避免简单移植工业或 AI 技术,重视异质技术融合与多模态数据优势整合,依托现有技术 “再优化” 实现成本与应用效果的平衡。
关于“从‘卖设备’到‘卖服务’:共享农机模式如何跨越运维成本与农户信任的双重门槛”,专家提出,应从 “共享农机” 转向由专业服务团队统筹的农机作业服务化模式,借助补贴、金融、税收等多维度政策工具降低成本,并扶持构建分级维修网络以减少设备损耗与调度成本;模式推广需因地制宜,大田区域可借鉴美国模式推行规模化服务,丘陵山地可参考日本模式发展小型专用农机,并随农业规模化发展、年轻新农人涌入逐步推动服务模式成熟;建立农户信任的核心是让农民切实体验成效,可通过 “免费试耕一亩地” 等方式展示效果,以数据透明和效果保障打消农民 “怕浪费、干不好” 的顾虑,同时简化操作流程适配农村老人等群体需求。
思辨环节结束后,YOCSEF 济南主席田杰作总结发言。本次论坛汇聚多方智慧,为打通农业智能装备落地 “最后一公里” 提供了扎实思路,将有力推动现代农业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