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错过冷热防务的优质文章,请。
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已经过去了八十年,然而网上时不时就会有一些奇怪的言论流传。
关于淞沪会战的奇怪言论
▼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引领下,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在此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展现出了优良作风、顽强意志和出色的战斗力,在对日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人竟然说出了既然八路军、新四军那么强,却不参加集中了全国优势兵力的淞沪会战的言论。
淞沪会战的基本情况
▼
淞沪会战是中国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华东地区和日军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展示出了全面侵华的野心。这也让当时的中国面对着是战是和的选择。如果继续退让,华北地区将和东北地区一样被日本人占领,国土将进一步沦丧;如果要抗战,如何抗战将是国民党政府的一大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计划主动选择在上海进行一场战役,来展示抗战的决心。其选择发动淞沪会战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可以分散日军注意力。当时日军已经在华北投入重兵快速南下。国民政府计划在淞沪开辟战场,可以分散日军兵力,避免日军主力沿着平汉线南下武汉。此时发动淞沪会战,可以让日军分散兵力,缓解华北战场压力。
其次上海战略意义重要。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列强关注度高的地区。如果能够在上海持久抵抗日本侵略,可以最大限度的争取国际社会关注和援助,也能为沿海工业内迁、战略物资转移争取时间,更能凝聚全国抗战意志。
从1937年8月至11月,从上海、南京迁到内地的工厂超过了400家,为继续抗战保留了工业基础。而日本当时在上海也有密集投资,并有部分驻军,是其在华的核心利益区。因此对于上海的关注度也很高。
最后粉碎日本的速胜计划。日本在发动“七七事变”后,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当时日军在上海频频挑起事端,战事爆发不可避免。考虑到当时日军在上海只驻扎有日军陆战队,以及部分海空兵力,人数并不多。国民政府希望集中精锐发动攻击,将这些日军赶下海,打破日军狂妄和认为可以速胜的心态,展现中国的抗战决心,凝聚全国抗战意志,为长期抗战奠定基础。
8月13日,日军陆战队向上海保安队开火,第88师当即反击。8月14日,以张治中部第9集团军为首的中国军队开始向日军发起进攻,同时出动空军攻击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和水面舰艇。8月15日,日本由松井石根大将作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派遣第3师团、第11师团等精锐部队进攻上海。随后双方不断增兵,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战役。
淞沪会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8月13日到9月11日。这个阶段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攻击日军,希望能将驻扎在上海的日军消灭。8月23日起,随着日军的增援部队在吴淞、川沙登陆,中国军队开始进行阻击作战,战场从市区扩展到沿江滩涂。
第二阶段是9月12日到10月26日。这个阶段双方不断增兵,在沿江地区展开大规模会战。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中国军队逐渐转入防御。虽然付出了重大伤亡,但仍有效迟滞了日军进攻。
第三阶段是10月27日至11月12日。这个阶段随着日军突破大场防线,中国军队的侧后方受到极大威胁,为了防止被日军合围,国军开始被迫战略撤退。11月8日,蒋介石下令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至此结束。
双方投入兵力
▼
淞沪会战的兵力规模,创下了抗战初期之最。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超过百万,规模空前。
中国军队方面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等80万人。参战部队包括国民党中央军精锐(其中包括著名的第36、87、88德械师)、粤军、桂军、湘军、滇军、川军等部队。这其中并没有八路军和新四军。
日本军队方面先后投入陆战队、第3、6、9、10、16、101等师团,总兵力28万人。
因此网上有言论说淞沪会战集中全国的优势兵力,但都说八路军和新四军厉害,却没胆量参加淞沪会战。只能说散布这种言论的人要么是历史是体育老师教的,要么就是居心叵测。
八路军、新四军未参加淞沪会战的原因
▼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加速合作,决定共同抗日。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将红一、二、四方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也就是后来的第十八集团军,总兵力约4.6万人,下辖115、120、129三个师。同年的10月12日,国民政府宣布将红军在江西、福建、广东等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总兵力约1万人,下辖4个支队。
八路军和新四军没参加淞沪会战是有着很多原因的。
八路军
一是时间冲突。淞沪会战爆发在8月13日,八路军在8月22日才正式确定番号。此时的八路军还未完成改编,部队仍在西北地区集结整训,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投入华东战场。新四军正式成立时,淞沪会战已接近尾声,而此时的新四军尚未完成集结和整训,部队处于分散状态,根本不具备参战条件。
二是战略定位不同。因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兵力较少且装备简陋,无法和日军进行正面阵地战,进行游击战更能发挥其机动灵活、熟悉地形的优势。因此在国共合作时,双方已就作战分工达成默契。国民党军队主要在正面战场进行大规模阵地战,八路军和新四军则深入日军后方开展游击战。
三是活动区域限制。八路军成立初期主要活动在山西、河北等地的华北地区。这些区域与华东地区相隔甚远,且当时日军在进行淞沪会战的同时,在华北地区同时进行着大规模进攻。八路军因此优先投入华北战场,阻止日军南下。
八路军
1937年9月25日,在太原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取得的平型关大捷,就是八路军积极参加抗战,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最好例证。这也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的首次重大胜利。新四军在1938年4月后,各支队才陆续结束整训开赴苏南、皖南等地开展游击战,逐步建立抗日根据地,而此时淞沪会战已结束近半年。
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装备差距过大、指挥协同不力和训练水平较低等。一位参加过淞沪会战的老兵讲:在日军飞机大炮的猛烈轰炸下,国军将士虽奋勇作战,死战不退,但是无奈实力差距太大,最终失利。但淞沪会战是全国军队协同抗战的缩影,打破了日军速胜的美梦,凝聚了民族共识,争取了战略转移时间。
新四军
八路军、新四军未参加淞沪会战,其本质上是历史时间、战略定位和战场需求的结果。但是刻意强调八路军、新四军不敢参加淞沪会战,就和抹黑《南京照相馆》等电影那样,说电影太血腥,是为了宣扬仇恨,是搞自我封闭,是夸大抗战成果一样。
国民党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的顽强抵抗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的运动游击作战,虽形式不同,但共同构成了中国抗战的整体,两者相辅相成,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刻意说电影血腥,说八路军、新四军不敢参加淞沪会战,其用意值得寻味。电影血腥也血腥不过当年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永远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