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照见星河——铜镜里的风华长卷”为南阳市博物院本年度重点打造的 原创展览,为进一步宣传该展览的意义价值及社会影响,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南阳铜镜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 色,南阳市博物院将策 划撰写系列报道文章,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之七 《方寸映千年---由铜镜解读中国古人生活》
铜镜,不仅是古人照容的实用器物,更是融入其精神信仰、情感社交与世俗生活,成为解读古人生活的重要载体,见证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演变。
镜通神域:信仰之光,辟邪之器
铜镜自诞生之初,就超越了简单的实用功能,成为古人精神信仰世界里沟通人神、驱邪避凶的重要载体。
史前时期,北方草原地区萨满教盛行。萨满法师作为人神之间的“使者”,在举行宗教仪式时,身着饰有铜镜的“神衣”。当仪式进行,铜镜相互撞击,发出清脆声响,仿佛是神界传来的回应,成为沟通人神的神秘媒介。铜镜的金属光泽与反光特性,在原始思维中被赋予了超自然的力量,被认为是连接凡俗与神界的通道,承载着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与祈愿。
古人对铜镜反光特性的观察,又衍生出镇妖辟邪的信仰。他们相信,铜镜的光芒能够驱散黑暗中的妖邪,守护生者的安宁。汉代的镜铭中,常可见“祛不祥”“与天无极”等字样,直接表达了借助铜镜辟邪祈福的愿望。而汉代墓葬中,铜镜作为随葬品的习俗十分普遍,这正是古人希望铜镜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护佑亡者的体现。
这种辟邪功能历经岁月沉淀,贯穿古今。从古代武士佩戴的护心镜,期望借助铜镜之力在战场免受邪魔侵害,到现代民间民居悬挂门头镜,祈求家宅平安、驱走不祥,铜镜的神秘力量深深扎根于民俗文化之中,延续着这份跨越千年的精神寄托。
汉同华连弧铭带纹铜镜(平凉市博物馆藏)
镜体铭文“涑治同化清而明,以之为镜宜文章,延年益寿去不祥,与天无极”
镜映心语:团圆之冀,情谊之证
由于铜镜圆形的形制,蕴含着圆满、团圆的美好寓意。成为情侣间表达深情、新人寄托美好期许的信物。双凤镜以双凤和鸣的图案,象征夫妻恩爱、琴瑟和鸣;雀绕花枝镜描绘雀鸟环绕花枝的场景,寓意爱情的甜蜜与生机;瑞兽鸾凤葡萄镜则融合瑞兽、鸾凤、葡萄等元素,寄托了多子多福、婚姻美满的愿望。这些纹饰精美的铜镜,常被当作定情信物或嫁妆,陪伴女子从闺阁走向婚姻。镜背上的铭文,如“长相思,毋相忘”“常乐未央,奉毋相忘”,更是直白地抒发着恋人之间的眷恋与承诺,将爱情的真挚镌刻在象征永恒的铜器之上。
“破镜重圆”的故事,更是为铜镜增添了一抹浪漫而传奇的色彩。南朝陈国的乐昌公主与驸马徐德言,在国破家亡的乱世中,将铜镜一分为二,各执一半,相约凭借铜镜寻找彼此。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得以团圆,这面铜镜成为了他们坚贞爱情的象征,也让后人在提及铜镜时,感受到那份跨越生死与时空的深情。
瑞兽葡萄镜(南阳市博物院藏)
铜镜亦是古人联络情谊、彰显礼仪的贵重礼品。民间百姓相互馈赠铜镜,以镜寄情,表达对彼此的祝福与牵挂。而在朝堂之上,铜镜更是地方向中央进贡、皇帝赏赐群臣的重要物品。盛唐时期,每年的“千秋节”,唐玄宗都会赏赐群臣铜镜,还亲自撰写《千秋节赠群臣镜》诗:“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臣,遇象见清心……”,以铜镜传递对臣子的勉励与期许,铜镜成为连接君臣关系、弘扬礼仪文化的纽带。
镜鉴古今:修身之要,治国之道
在古人的世俗生活中,铜镜的意义进一步升华,超越了实用与情感,成为蕴含深刻哲理、承载道德教化与自我审视功能的文化符号。
“明镜高悬”的典故,让铜镜成为公正的象征。它源自刘邦入咸阳宫时所见的那面神奇铜镜,据说此镜能照见人影倒立,按压心脏部位还能显现五脏六腑,察知疾病所在。秦始皇曾用它审视臣仆宫人,后来公堂悬挂“秦镜高悬”匾额,逐渐演变为“明镜高悬”,时刻提醒着官吏要明察秋毫、公正断案,体现了古人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则借铜镜深刻地阐释了自省与治国的道理。邹忌通过对镜自赏,从妻妾宾客的美言中悟出了表象与真实的差距,进而以铜镜为喻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这不仅展现了铜镜在修身方面的作用,更凸显了其在治国理政中的借鉴意义,提醒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被表面的阿谀奉承所蒙蔽。
唐太宗李世民的“三镜”之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将铜镜的文化内涵推向了新的高度。铜镜不再仅仅是照容的工具,更成为了人们自我审视、反思过往的参照物,与历史、他人一起,构成了古人修身正己、治国理政的重要准则,承载着古人对正义、智慧与品德修养的永恒追求。
穿越千年岁月,通过铜镜所承载的文化,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精神世界、情感表达与智慧哲思,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在中华文明的长卷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来源:毕烁 南阳市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