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栀子 通讯员 康帆
金秋时节,渠首大地捷报频传:淅川高考成绩实现“九连增”,本科进线6129人,进线率81.2%,其中13名才俊被清华、北大录取;中职升学实现突破性跨越,25名学子弯道超车,成功升本。
9月9日,淅川县召开教师节庆祝大会,拿出2700万元奖励教育系统先进典型。
成绩的取得,是淅川县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结果,教育已成为该县破茧成蝶、绿色崛起的核心动力。
坚持教育优先 筑牢发展根基
在淅川,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态度鲜明:坚持教育事项优先研究、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保障、教育支持优先落实。
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投资6.7亿元,建成新五高、县高附中等学校,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所。投入3200余万元,对76所寄宿制学校进行标准化宿舍改造,投资14.75亿元,对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县内2所职业学校合并发展,南阳师范学院淅川校区、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淅川校区等全面投入使用,填补了中高等教育空白。
2020年以来补充教师1500余名,每年拿出近3000万元重奖教育,对教育系统先进人物优先提拔,教师每两年免费体检一次。高考前一个月,县财政专门划拨400万元专款,改善高三学生饮食条件。连续多年举办高考优秀学子代表座谈会,表彰先进,激励青年学子回馈家乡。开学前夕,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开展“金秋助学”活动,营造重教助学的良好氛围。
如今,淅川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62%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4%。创建“河南省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特色校”3所,县教体局被授予“河南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上好大思政课 塑造时代新人
近年来,淅川县立足县情,不断完善大思政课体系建设,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提升铸魂育人成效。
建设“大课堂”。该县开展德育主题月活动,确保每月有主题、校校有特色。找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研发地方教材,专设德育课,年均举办各类活动2000余场次,覆盖学生10万余人次。常态化开展“阳光大课间”,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
建好“大师资”。该县建立县领导分包机制,县委主要领导带头上思政课。建立德育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政法、关工委等20余个职能部门参加:定期开展法治教育,组织交巡警在学校周边执勤巡逻,组织家长开放日、亲子阅读等活动。构建大德育工作网络,成立家校协会223个,开展家庭教育培训1800余场。
搭建“大平台”。该县举办中小学校长德育论坛,校长们图文并茂分享德育经验和做法。推出“家教豆包”微信公众号,发布家庭教育课程。开设各类社团2136个,4000余名志愿教师参与,学生参与率达85%。创建市级“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3个,开发劳动实践基地1021亩,其中9个被评为省级示范基地。
如今,淅川德育品牌建设成果丰硕。32所学校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12所学校创成省级“五育并举”实验学校,县高附中荣膺首批“河南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学校”,“行走的思政课”成为全省创新案例。
聚焦质量提升 厚植育人沃土
“近年来,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管理,推动淅川教育有品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淅川县教体局相关负责同志说。
为解决偏远山区学校师资薄弱等问题,淅川县启动集团化办学改革,形成了紧密型和联盟型相结合、覆盖义务教育学段的集团化办学格局。
在教学教研上,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加强省市名师、骨干教师培育和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建设,通过名师示范课、送教下乡、教学大比武等活动,构建“名师领跑、骨干跟跑、全员共跑”的金字塔型人才梯队。推动校长和教师轮岗交流600余人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创成河南省义务教育优质教育集团2个。
在学校管理上,以精细管理为手段,以安全防控为保障,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完善餐饮设施设备和“校园餐饮阳光平台”建设,从业人员健康监测覆盖率、安全培训合格率达100%。构建“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家校协同”的三维防护网,实现安全隐患闭环清零。构建“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教研团队,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在淅川,曾经的育人“风景”悄然化为社会“风尚”,每年数千名毕业生返乡创业就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