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年投入数亿元研发资金,在智能制造方面连续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河南平芝高压开关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近期,该公司自主研发的145千伏无氟环保气体绝缘开关设备(GIS)顺利完成全部型式试验,标志着其在高压环保电力装备领域取得关键性进展。
从“书架”到“货架”,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今年以来,平顶山高新区立足“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定位,聚焦“两高四着力”目标,聚力“六做” 、打造“六地”,持续擦亮“党建引领、科创赋能、质量强区、营商环境”四张名片,通过政策引领、载体提升、平台建设、科技金融等多元举措,推动向“新”求“质”,以高质量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内驱力
高新区始终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工作,积极巩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辖区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累计专利授权量252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5.91件,是全市平均值的6.96倍。
今年上半年,高新区谋划开展“高企保育”行动,紧密跟踪国家政策导向,更新迭代相应政策,梳理《平顶山高新区科技创新惠企政策明白卡》,先后实地走访企业50余家,精准把握创新主体在平台创建、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为高效服务企业发展打好基础。
同时,大力开展“企业大走访”行动,指导2家公司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1家公司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进河南省碳化硅功能材料产业研究院入选省级产业研究院,完成河南伟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申报工作,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台账,结合企业发展规模、创新基础等“个性”条件,提前开展“一对一”靶向服务,赋能创新主体快速发展。截至目前,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60家;省级“瞪羚”企业6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创新龙头企业1家,中原学者工作站1家;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8个、市级创新平台82个,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创新平台矩阵。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力
自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开始全面推动平顶山智慧岛建设以来,高新区主动担当、抢抓机遇,高规格、高标准、高效率完成了平顶山智慧岛建设,建立了以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等为主体的合作机制,整合各类市场主体及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今年年初,平顶山智慧岛在今年省智慧岛考核工作中获得“良好”等次,并争取了奖补资金400万元。
同时,高新区积极加强与尧山实验室、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创平台的合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聚焦科研资源共享、产业基础互补、政策扶持联动等核心优势,推动技术联合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共育、创新项目与平台共建等多领域合作向纵深发展,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在平顶山市政府的牵头支持下,高新区还积极与龙门实验室签署共建协议,高标准推进龙门实验室平顶山成果转化中心建设,构建起“技术研发在龙门、成果转化在鹰城”的特色发展路径。持续开展“龙门成果鹰城行”系列活动,推动龙门实验室平顶山成果转化中心与河南格林普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河南伟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平顶山凤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远中电气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搭建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桥梁,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打通从学校到企业间的“最后一公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供给力
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矿”。“高校博士擅长科研,企业高管在经营、管理和融资等专业事务方面是行家。我们要作为桥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促成成果转化在高新区落地生根。”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上半年,河南无水染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该区落地生根。
该公司通过独特的二氧化碳媒介,运用加压加温技术,使染料得以高效溶解和扩散,从而迅速渗透至尼龙面料中。“相较于传统水染,无水染色技术显著缩短了染色时间,且无需使用水、化学分散剂及助剂。同时,剩余染料、功能整理剂及二氧化碳均可循环利用,这一创新技术为纺织染整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保与成本优势。”该公司董事长连建平介绍,值得一提的是该项技术不仅荣获国家专利,还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一等奖。
高新区通过“百名博士进高新”产学研合作活动,为55家企业精准匹配合作博士50余名,解决企业急需难题10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个,企业的78项科技创新活动在博士团队的参与下得到了有效推进,高校科研设备共享共用了200余次,真正实现了“企业有所需、博士有所用”的双向奔赴。
同时,高新区以“科技副总”为抓手,深入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搭建“高校专家+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截至目前,高新区成功获派8名“科技副总”,数量占比位居全市县(市、区)第一;高新区“百名博士进高新”成功入选全省首批高新区创新发展典型案例,被中国高新区杂志社、河南日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报道,探索经验被驻马店市科技局等地区借鉴学习。
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支撑力
科技成果转化的落地,离不开金融活水持续、精准的浇灌。近年来,高新区坚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创新积分制,成为第二批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单位。积极对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10家金融机构,搭建“金融超市”累计帮助企业融资授信约8.4亿元;联合多家银行推出创新积分制专属配套产品“积分贷”,为企业融资授信近3000万元;推动建设银行平顶山分行科技支行、农业银行高新区科技支行挂牌成立。
同时,创新推出“创新积分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路径,将企业的专利数量、研发投入、人才团队等创新指标量化为“积分”,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度直接挂钩,让 “软实力” 成为 “硬通货”。组建“知识产权顾问+银行客户经理”专业服务团队,主动上门对接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评估、质押贷款申请等“一站式”服务,累计帮助辖区内河南宾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华拓电力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15758万元。加大市级科技创新券申报力度,累计为194家企业申报科技创新券,申报金额达5005.79万元。主动对接重点企业,深入挖掘技术合同存量,累计完成技术合同登记273份,登记额142355.74万元。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下一步,高新区将继续履职尽责、拼抢进位,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争取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平顶山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科技支撑。(蔡长伟 李星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