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多地发布小学教师缩编、转岗的消息,其中不少小学老师被要求转去目前生源相对充足的中学任教
文│《财经》记者 鲁伟
编辑│朱弢
临近2025年秋季开学时,“上海一小学只有22名学生但有23名老师”一事引发热议,该校因“老师比学生还多”,被指“严重浪费师资”。尽管校方曾声称“就算只剩一名学生也会坚守”,8月30日,这家名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桥小学(下称“上海三桥小学”)正式宣布关闭,22名学生被安排至4公里外的另一所小学就读。
上海三桥小学创办于1916年,曾长期坚持小班化教学,但最终还是因为招生不足被迫关闭,成为少子化波及小学生源的典型缩影。
2025年以来,全国有不少小学宣布“停招”“停办”“合并”等消息,在社交平台上,很多人公开表达对母校被关停的不舍。
小学生源减少与生育率下降密切相关。全国出生人口自2016年达到1786万人的顶峰后开始下滑,此后几年幼儿园出现“学生荒”,而从2024年开始,小学生源也开始减少。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小学招生人数为1616.63万人,较上年减少了261.25万人;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3.63万所,较上年减少了7200所。
2025年下半年以来,多地发布小学教师缩编、转岗的消息,其中不少小学老师被要求去教目前生源相对充足的初中生、甚至高中生。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薛二勇此前在《人民教育》撰文指出,按照现行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中小学学位需求总量将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文章提到,小学阶段学位需求总量2025年达到峰值后将快速下降,2031年后降速明显放缓;初中阶段学位需求总量在2021年-2026年呈微速增长趋势,2026年达峰后至2030年缓慢下降,2031年后需求总量急速下滑。
在2025年6月发表的论文中,上海大学人口研究所暨亚洲人口研究中心特约副研究员程顺祺等人基于模型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基础教育师资总需求将从2025年的1569.97万人,下降至2035年的1036.53万人,需求总量将减少533.45万人。
“目前一些地区小学老师因为生源问题‘过剩’是一个普遍现象。”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表示:“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突出,现在这个情况还只存在于低年级老师中,很快就会覆盖全部小学阶段,然后就是初中、高中。”
生源下降,小学老师“过剩”
2025年秋季开学后,湖南省长沙市的不少家长们发现,学校一年级开班数量明显缩减了,有些热门小学甚至出现了多年未见的“零扩招”现象。以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一所重点小学为例,该校2024年一年级有4个班,2025年一年级只剩3个班。多位家长表示,孩子所在学校2023级班级数是最多的,到2024年明显缩减,2025年则进一步缩减,有些小学一年级在2025年甚至一个班也没有。
教育部副部长王光彦在2024年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小学在学规模已于2023年达到峰值。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2015年全面放开二孩后,出生人口在2016年迎来小高峰,但2017年后新生人口持续快速下降,于2022年首次跌破100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转负。2026年这波“婴儿潮”推动了幼儿园、小学生源数量分别在2020年、2023年达到高峰,但随后数年随着新生人口下降,学龄人口规模快速下降。
多位专家表示,中国学龄人口依学段呈现“排浪式”波动,生育率下降最先影响的是幼儿园,然后是小学,接着可能是初中、高中、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立龙等人基于七人普数据预测,2023年-2035年,中国小学学龄人口规模将减少约5216万,减幅达48.14%。
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田志磊此前的研究,从2023年到2027年,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这6个省份的小学在校生预计将减少超15%,减幅与东北三省不相上下。其中,江西小学在校生预计减少60多万人,湖南小学在校生预计减少80多万人。
师生比,是教师数量和学生数量的比值,这是一个反映教师数量是否充足的指标。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24年普通小学师生比为1:16.06,这是过去十年以来小学老师所教人数的最低数。按照相关规定,小学阶段的师生比为1:19。《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还显示,2024年全国共有小学阶段教育专任教师659.01万人,相比2023年减少了6.62万人。
2025年以来,江西南昌、瑞金、庐山、平乐以及湖南涟源、衡阳等地的网友纷纷在“问政江西”“问政湖南”等平台咨询,当地是否还有中小学教师招聘计划,但得到的答复均为“没有”。
其中,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教育局在回复中称:从2024年开始,受编制限制,进贤县已经暂停了教师招聘。该局还称,近年来因生源持续下降,教师编制数量还会减少。湖南省涟源市教育局则在回复中表示,因农村小规模学校合并以及学龄人口变化,目前,涟源市教师队伍整体饱和,2025年暂无教师招聘计划。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刘善槐长期研究学龄人口变化下的教育资源调配。在他看来,人口减少直接导致部分学校生源不足,部分学校可能因无法达到最低招生规模而闲置或关停。此外,学龄人口规模缩减将导致师资需求总量减少。这些变化均会引发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风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乔锦忠团队曾做过预测: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的小学教师“过剩”。
随着教育需求减少,如何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成为多地教育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有人离开教师岗位,有人转去教中学
2025年8月以来,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一些年轻的小学老师先后收到了类似通知,当地教育局要安排数十位在编或即将入编的老师转入县里的其他政府单位工作,号召教师们积极报名转岗。
9月3日,衡山县发布《2025年全县中小学教师转岗机关事业单位选岗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涉及93名待转岗教师。
这份《通知》显示,教师转岗的单位包括当地的网信办、发改局、民政局、人社局、住建局等25个单位。
公开信息显示,衡山县2024年的出生人口数为2605人,与10年前的5957人相比,几乎减少了一半。
不止衡山县,2025年3月,抚州市南城县面向全县在编乡镇教师公开选调55名,分别到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图书馆等24个不同岗位任职,报名人数超过140人,几乎全部来自当地乡镇小学教师;2025年7月,六安市叶集区有关部门公布当地小学在编教师转岗至事业单位的计划表,拟将30名有编制的小学老师转岗至其他事业单位。
从目前已有信息来看,小学教师转岗主要分三类:一是将小学教师转岗分流至当地其他事业单位;二是将教师转岗至生源相对富余的市区小学任教;三是小学教师经过遴选考试后去教初中、高中学生。这三类转岗形式中,以第三种为主。
截至2025年9月,多地发布公告,明确要求在小学遴选教师转岗至初中任教,涉及福建、江西、湖北、安徽、广西等地,这些转岗公告普遍要求小学教师具备初中及以上教师资格证,本科及以上学历,并遵循自愿报名、择优选调原则。
以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为例,该县2025年8月发布公告称,2025年计划遴选30名小学教师到初中学校任教,按编制关系,城区所属小学遴选到城区所属中学,农村所属小学遴选到农村所属中学。
2025年以来,多地发布小学教师转岗初中的公告。《财经》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将小学教师遴选至初中任教,这是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解决初中教师短缺问题的一种策略。不过,具体到每位小学教师是否能胜任初中岗位,储朝晖认为,这需要进行可操作性评估。
陈志文表示,在新的人口形势下,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会波浪起伏式地出现“富余”与“紧缺”问题,同时叠加农村与城市的流动导致的城乡差异。考虑到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的问题,重新调配现有师资资源,在小学教师富余而初中教师紧缺的情况下,从小学教师中遴选一部分补充进初中任教,包括未来从初中教师中遴选一部分到高中补缺,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
如何让教师更好地流动?
在人口新形势下,加强教师跨学段调整无疑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明确: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加强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城镇教育资源供给。
2025年9月1日,彭霞从一名小学老师转岗至山东一所高中教语文。她表示,此前所在的农村小学学生越来越少,进城教高年级学生成为“必选项”。彭霞大学本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有高中教师资格证,但她强调,自己很忐忑,“纠结了很久,直到选岗截止日的前一天才下定决心”。
彭霞表示,以前在小学是教一个班的语文课,现在在高中变为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因为不是班主任,她表示并不是很忙,“教高中没想象中那么可怕,当然也没想象的那么美好”。
不过,并非所有教师的转岗之路都有彭霞这么顺利。
2025年8月初,有网友在“问政江西”上反映,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公布的教师选调录取名单中,部分考生成绩在10分以下,却被录取为农村初中教师。这名网友呼吁,应选拔有能力、考试成绩出色的小学老师到初中任教。
2025年8月15日,永新县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说明称,2025年暑期,永新县组织农村小学教师进城遴选考试,到县城区小学任教。同时为解决全县农村小学教师富余、农村初中教师不足的问题,县教体局未经认真分析研判,硬性要求参加县城区小学遴选考试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和初中教师资格证的,须同步报名参加农村初中教师遴选考试。
据调查,因农村初中比农村小学的教学任务相对较重,部分参加考试人员不愿到农村初中任教,在农村初中教师遴选考试中消极应对,有的故意放弃答题,导致出现30分以下甚至10分以下的异常分数情况。鉴于全县农村初中教师存在缺口,农村小学教师又富余,县教体局错误地认为,既然来参加了考试,那这些教师应能接受转任初中。
“教师选调拟录取10分以下考生”事件说明,并非所有教师都愿意转岗,同时也将教师该如何更好地流动这个问题推向台前。
储朝晖认为,需要先建立一个正常的、比较受大家认可的教师流动机制,比如先在农村工作多少年,再到城市工作多少年,在相对公平公正的情况下再去执行行政指令,这样才比较容易被教师接受。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颖秀在2025年7月发表的文章中建议,教师流动的政策导向应由“利”向“义”转化。
在杨颖秀看来,教师流动有起点流动、正向流动和逆向流动三种形式。起点流动是指经济欠发达地区优质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正向流动是指教师从弱校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强校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逆向流动是指教师由强校或经济发达地区向弱校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流动。杨颖秀认为,上述三种流动形式都是以“利”为前提的流动。她建议,教师流动政策应从“以利诱人”转向“以义育人”,通过制度设计引导教师承担公共责任,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小班化”是趋势,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在生源不足、小学教师“过剩”的背景下,多位专家呼吁推进小班化教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直言,应借此契机积极推动小班化教学改革,通过控制班额、提升师生比,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刘善槐也表示,对于生源减少的地方,可以通过小班化来消化相对富余的教师。
所谓小班化教学,通俗而言是指通过控制班级学生数量(通常不超过35人),确保教师能精准掌握每位学生的学情、兴趣及潜能,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小班化教学被国际上普遍用于应对少子化趋势及基础教育改革。中国小班化教育的试点与探索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被纳入国家及地方教育规划纲要,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2025年秋学期起,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在解放路小学、焦溪小学、博爱教育集团丽华校区和晋陵小学4所学校的一年级启动“小班化教学”试点,将班额严格控制在35人以内。天宁区教育科科长李军玲公开表示,“小班化”不仅仅是为了顺应生源变化客观形势,更重要的是助力教育提质资源优化。
不过,亦有不少专家对目前形势下推进“小班化教学”持谨慎态度。
陈志文表示,小班化并不能解决教师“过剩”的根本问题,还涉及基本的资源支撑问题。“公共资源支撑是有限的,目前地方财政很难再增加更多资源支持全面小班化。因此,对于小班化教学,不要太理想化。”
田志磊进一步称,小班化意味着更高的教育经费投入。在地方财力充裕的地区,小班化改革更容易得到实施;但对自有财力相对薄弱、中央转移支付也相对有限的中部地区来说,小班化改革的难度会比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上海三桥小学被关闭之前,多年来其实都在坚持小班化教学。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上海三桥小学2024年班级总数为5个,学生总数30人,专职教师24人;2023年班级总数为6个,学生总数46人,专职教师24人;2022年班级总数为7个,学生总数74人,专职教师24人。
湖南资深教育人士表示,“小班化教学”不是简单的人数增减,而是对学校课程体系、教学组织、教学方式等的根本性变革。很多地方仍在探索如何变革。
当前各地对“小班化”的推进,进展与态度不一。以黑龙江为例,近年来,该省人口下行趋势明显,大兴安岭地区2023年底即确定16所试点校启动“小班化教学”改革。有序推进“小班化”之外,有专家建议研制教师分流和退出机制;鹤岗市在应对教师“过剩”时主要采取了“县管校聘”改革和教师分流。鹤岗市教育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市有78所中小学的5084名教师重新竞聘上岗,641名教师纳入“储备库”管理,206名教师基层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研究生潘岳林等人建议,针对未来师资“过剩”情况,国家需在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尽快研制教师转岗分流和淘汰、退出机制,对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实行提前退休制度,或者转岗分流到后勤等非教学岗位,为补充优秀教师和学科紧缺教师提供空间;对于师德师风、教学能力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进行劝退,撤销其教师资格并不再聘用。
陈志文表示,韩国和日本这类低生育率国家在应对生源不足、教师“过剩”采取的主要办法就是“熬”,让教师自然退休,同时停止新教师招聘。“我们更需要开始控制教师总量,在存量上做文章,同时等待时间去解决。”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尹岚、彭霞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