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今年3月,一则海底捞火锅店内有人“向火锅小便”的短视频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而后,上海黄浦警方发布警情通报,对涉案的唐某(男,17岁)和吴某(男,17岁)作出了行政拘留处罚。
3月14日,四川某餐饮公司、上海某餐饮公司至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唐某、吴某某及其各自父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各项损失共计2300万元及维权开支10万元,承担上海某餐饮公司支出的诉讼财产保全责任保险费0.93万元。
据人民日报报道,9月12日,该院判决唐某及其父母,吴某及其父母在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的情况下,分别在指定报刊上向四川某餐饮公司、上海某餐饮公司赔礼道歉;唐某父母、吴某父母赔偿两家公司各项损失共计220万元(唐某、吴某有个人财产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唐某父母、吴某父母赔偿)。
一泡尿,换来行政拘留的处罚,还有220万元的赔偿,对个人和家庭而言,可以说是相当昂贵的代价,但是,这样的处罚合理且必需,是行为人为自身严重失范行为所付出的应有对价,更是法治社会对公德文明的坚决捍卫。
从法律层面来说,这样的判决于法有据、于理应当。唐某和吴某虽为未成年人,但已具备对自身行为违法性和后果的认知能力。他们故意向火锅里小便,拍成视频肆意传播,造成涉事门店餐具、环境受损,危及食品卫生安全。企业为消除影响采取一系列措施,产生餐具损耗、清洗消毒等费用,这是直接的财产损失。同时,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给企业商誉带来负面影响,导致经营收入减少,这些损失都与其侵权行为紧密相关。
法院在判决中厘清了企业合理损失与自主商业决策之间的界限,认可全店消毒、餐具换新及对受影响顾客退款属于合理损失范畴,但对十倍赔偿消费者的费用则不予支持,体现出裁判的严谨与公正。可见,220万元的赔偿并非随意开出的“天价”,而是经过严格论证和依法判断的合理补偿,让违法者及其监护人为侵权行为买单,彰显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有力维护了公平有序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从维护社会公德的角度来看,这一判决也积极回应了社会关切,引领了价值导向。两名17岁年轻人的举动,不是一时糊涂的“恶作剧”,而是对公共卫生、商业信任和社会文明底线的公然挑衅。其行为严重违背了道德文明,挑战了公序良俗,对商家声誉和消费者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必须予以严惩,才能起到警示作用,才能向社会传达“损害公共利益必付代价”的明确信号。
行政拘留的处罚,220万元的赔偿,既是昂贵代价,也是深刻教训,具有深远的警示意义。
其一,清晰界定即使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个体行为的法律边界和责任归属也不会因匿名性和扩散性而变得模糊。两名行为人或许认为自己只是“开个玩笑”,甚至怀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发现和追究。殊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违法侵权行为都难逃法律的惩处。
其二,未成年人身份绝非“免责金牌”。“还是个孩子”这种话,无法成为推诿责任的借口。司法实践表明,当未成年人的行为足以显示其辨别能力时,法律追责的链条便会启动,不但其本人要担责,监护人也要承担责任,这有助于遏制部分青少年有恃无恐的放纵心态,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
更重要的是,判决突出并强化了监护人在未成年人教养中不可推卸的关键角色,父母若在平时缺失了对子女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没有培养其规则意识和敬畏之心,那么法律和社会舆论,就会以严厉和昂贵的方式,为他们补上这堂迟来的“责任课”。这不仅是对两个当事家庭的警示,更是对全社会家庭教育责任的唤醒。
做错就要认,受罚要立正,文明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责任,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不仅关乎个人体面,更直接影响他人权益和社会整体秩序。提高守法意识和道德修养,既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社会和谐之基。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或好奇,就做出违法缺德的事情,否则,后果会很严重,代价会很沉重。这也是这一案件给我们留下的深刻警示。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