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小鹦鹉变身“致富鸟”(闯出“它经济”新赛道)
9月9日,走进河南省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居民刘忠跃的家中,只见600余只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鹦鹉,正嬉戏打闹,好不热闹。
“这只和尚鹦鹉,才孵出一个多月,小巧可爱。”刘忠跃介绍,自己因右腿残疾不好找工作,7年前开始学习技术养殖鹦鹉。如今,他靠养殖鹦鹉年收入三四十万元,过上了幸福生活。
据悉,商丘市发展鹦鹉养殖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除刘忠跃这样的家庭养殖模式外,还有一些规模化的鹦鹉养殖场。
在虞城县德华养殖场,和尚鹦鹉、绿颊锥尾鹦鹉等1800多只鹦鹉在宽敞整洁的笼子里“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养殖场负责人韩德华是商丘市最早的一批鹦鹉养殖户之一。韩德华介绍,商丘地域、气候非常适合鹦鹉繁育,而且多年来积累了成熟的养殖技术,人工繁育鹦鹉产业一直发展很好,利润可观。
政策的支持,促进了鹦鹉产业的快速发展。2021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向河南省林业局发文,批准对人工繁育的4种鹦鹉加载专用标识,凭标识可以销售运输,妥善解决了鹦鹉销售难题。随后,国家林草局又批准,在河南省开放11种鹦鹉和7种爬行类动物加载专用标识试点工作。
“我们养殖户的春天真的来了,这一政策不仅解决了鹦鹉不能销售难题,也促进了商丘市的人工繁育鹦鹉产业快速发展。”韩德华说,“像这种黄和尚鹦鹉一对卖到一万多元,供不应求。村民不出门,靠养殖鹦鹉就能走上致富路。”
记者走访发现,每个鹦鹉养殖户都有或大或小的鹦鹉繁育室,里面配备了智能温控系统和专业孵化箱,确保雏鸟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健康繁育。等鹦鹉长大销售时,每只人工繁育的鹦鹉都佩戴有独立编码的脚环,每个脚环匹配一个二维码标识卡。脚环作为鹦鹉的“身份证”,可提供详细的溯源查询。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扫描标识二维码,鹦鹉的名称、养殖场、“身份证”代码、批准文件、来源等信息一目了然。
随着电商产业的发展,鹦鹉养殖户也一改以往线下销售模式,采取“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养鹦鹉,鹦鹉成为新的宠物。中小型鹦鹉如虎皮、玄凤,价格从20元到500元不等,有专用标识的和尚鹦鹉、小太阳鹦鹉则要价数千元,市场销售供不应求。”刘忠跃说。
小鹦鹉变成了大产业,如今,鹦鹉养殖产业已成为商丘市一张特色名片。
商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科长许丽说:“在国家政策的利好驱动下,商丘市人工繁育鹦鹉产业已经逐步由原来的家庭养殖模式向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转型。商丘市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小型鹦鹉人工繁育基地和集散地,全市现有鹦鹉养殖户3000余家,带动近5万人在家门口就业,形成了养殖、销售、笼具生产、饲料、防疫等完整的人工繁育鹦鹉产业链,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