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春9月13日消息(记者张学龙)13日,2025CCF数字农业分会年会暨第三届CCF数字农业大会在长春开幕,500余位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齐聚一堂,聚焦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共绘智慧农业宏伟蓝图。
大会现场(央广网发 吉林农业大学供图)
本届大会以“计算向北,心芯向农”为主题,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吉林农业大学、CCF数字农业分会、吉林省智慧农业学会、CCF长春会员活动中心共同承办。
开幕式由CCF数字农业分会秘书长、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于合龙教授主持。CCF秘书长唐卫清、吉林农业大学校长李启云开幕式致辞。
大会现场(央广网发 吉林农业大学供图)
唐卫清在致辞中回顾了CCF的发展历程与成就,强调了大会召开的背景与价值。他表示,CCF将持续推动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的跨领域融合,通过促进产学研协同、加强技术应用,助力我国农业向集约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
李启云介绍了学校对接国家及区域战略需求的相关举措,包括构建涉农优势学科群、创立“一省一校一院”新农科协同育人的吉林模式、打造34个部委级科研平台组成的创新矩阵,以及建设乡村振兴试验站和科技小院为代表的社会服务网络,持续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他还分享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的成效,不断拓展智慧农业的新应用场景与发展动能。
吉林农业大学校长李启云开幕式致辞(央广网发 吉林农业大学供图)
开幕式上举行了“?稼协同 心芯向农”——?稼大模型1.0发布仪式。吉林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刘学军与李启云、唐卫清、袁晓辉及于合龙共同为模型揭幕。该大模型的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赋能农业迈出关键一步,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注入新动力。
?稼大模型1.0发布(央广网发 吉林农业大学供图)
智城创新(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研发技术经理陈勃表示:“这是一款融合了大量农学知识的多模态大模型,相当于一位随时在线的‘数字农师’。该模型由我们与吉林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联合开发,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菌物学家李玉亲自命名。”
主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华东师范大学周傲英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兰玉彬教授、浙江大学何勇教授、吉林农业大学吕文发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田永超教授及吉林农业大学杨明来研究员分别作报告,从智慧农业技术进展、人工智能与数字农业路径、精准农业航空、智能感知装备、智慧养殖、农作技术创新、激光技术特点及促进光合作用机制等多角度,全面展示了数字农业的前沿动态与实践成果。
杨明来研究员在报告中深入阐述了激光农业的技术原理、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他表示:“激光农业作为前沿交叉领域,涵盖光学、基因工程、农学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谈及技术应用,他指出:“激光的使用需结合专业方法,包括精准设计光场、调配光配方,并协同温、水、肥、气等环境因子,构建植物生长的最优环境体系。”
大会期间,“计算向北,心芯向农”科技公益活动同步启动。AI赋能的长白山特色资源品鉴活动成为亮点,通过智能技术甄选、评价和推广地方物产,展现数字科技在农产品价值提升与区域品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大会志愿者,吉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春瑞表示:“专家报告内容前沿,对我确定研究方向和创新点很有启发。”在接触嘉兴温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产品后,他进一步表示:“智能穿戴设备不仅体现了科技进步,也为农学领域的数据采集和人员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感谢特聘教授苏红宏带我们参与了更多真实产业场景。”
志愿者接受采访(央广网发 吉林农业大学供图)
本届大会为期三天,设一场主旨论坛和14场专题论坛,涵盖“低空+农林植保”“智慧粮仓·绿色储粮·数字监管”等主题,并召开了全体执委工作会议,完成执委增选。
汇聚计算智慧,赋能农业振兴。大会紧扣“先进计算与智慧农业”主题,不仅呼应技术前沿,更是落实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全面展示了我国数字农业与智能科技的最新进展,为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界提供了高层次交流合作平台,有效推进了科研创新与产业实践融合,为我国农业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拓宽了新路径、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