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于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观察者网、极目新闻】
“罗永浩和西贝”事件还在不断发酵。9月15日,西贝发文道歉未平息舆论,还被网友抓住新的问题“使用转基因油”。(点击道歉信详情)
目前网络上有几类声音,主流系众多网友支持罗永浩,大家的想法很明显,预制菜是什么,西贝不能拿预制菜骗大家还卖那么贵,发声明不谈核心问题扯其它等;另一类是以于东来为首的企业力挺西贝;还有一类所谓理性分析蹭热度的自媒体大V,如胡锡进称“西贝是家好企业,只可惜公关的水平太差了,这次表现是灾难级别的,希望西贝不要再公开发声明了”等。
西贝道歉信秒删后又重发 于东来三度发声支持西贝
罗永浩:希望于总弄清真相之前千万不要被损友误导 连累名声
9月15日中午,西贝就近期预制菜争议道歉。西贝在信中称,近日,西贝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在这场风波中,西贝深刻意识到:西贝的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没有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与期待,在此,西贝对给顾客带来的困扰和担忧致以深深歉意。向每一位关注此事提出意见、建议的顾客,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道歉信中还提出了9大调整措施,并承诺10月1日前全国门店会陆续完成调整。西贝还称,关于广大顾客关心的保质期问题,我们正在与上游供应商积极沟通,在保证食品安全和库存周转的前提下,尽量缩短保质期。但我们深知这些改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欢迎顾客继续提出改善建议。我们将积极持续整改。正如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向顾客所做的承诺,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
“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西贝从今以后打明牌,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彻彻底底向胖东来学习。我们诚邀广大顾客持续对西贝的改善措施进行监督,我们也将及时向广大顾客发布我们的最新调改情况。再次向广大顾客致以深深的歉意。”不过这则道歉信在发布后又被删除,道歉信中称“顾客虐我千百遍”,受到不少网友质疑。不久后,这封道歉信又被发出,区别是“虐”字加了引号。
西贝道歉信发出后,罗永浩立马回应“顾客虐你什么了?顾客都被你打成网络黑社会了,谁虐谁呢?百分之百没有预制菜的虚假承诺呢”?
15日午间,胖东来CEO于东来再次发声,力挺餐饮品牌西贝,称“希望大家不要不经意间毁掉一个企业”。随后罗永浩又回应到,“于总,您一直都是我非常尊敬的企业家,希望您弄清真相之前,千万不要被损友误导,搅这个浑水,连累了您的名声。这几天的事件发酵,大家都看出来了,现在这个世界如果真有一个人想毁了西贝,那就是贾总本人”。
这并非于东来就“西贝预制菜”风波第一次发声。9月12日,于东来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9月13日,于东来再次发文:“每个企业都会发生管理上的漏洞和经营上的问题,西贝如果有存在的问题,相信一定会积极调整处理解决、一定会越来越重视提升商品品质和顾客满意。相信西贝和更多企业会越来越好!”据报道,9月13日,胖东来集团创始人于东来力挺西贝的抖音内容已不可见,并将个人账号设为私密状态。15日,媒体观察者网查询发现,于东来此前发布的力挺西贝内容已公开可见。
到底什么才是预制菜?六部门曾发文明确具体概念
哪些食品不属于预制菜?规定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有何考虑?
罗永浩与西贝关于预制菜的讨论受到广泛关注,公众除了情绪以及西贝贵的表面问题外,围绕什么是预制菜、消费者对预制菜的知情权等问题也展开广泛讨论。针对预制菜相关问题,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接连发声。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在纷扰一时的热议中,与其站队,不如站“对”:在“争锋”中凝聚共识,在热议中寻找治理良策。如何更清晰界定预制菜标准?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如何在便捷服务的同时确保餐饮品质?预制菜讨论中的3个如何,值得思考。
新华社发文称,为什么预制菜仍引发诸多争议?其一,部分小规模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难以保障,透支公众对于预制菜的信任。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见到加热预制菜包以供外卖的新闻,这类加工点的卫生环境往往不佳,造成在部分消费者心目中“预制菜”就是“劣质菜”的印象。其二,长期以来,“预制菜”缺乏较为明晰的概念界定,行业发展也难以依循统一标准,传导到消费端就令消费者对预制菜心里没底。其三,最令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却是“微波炉厨房”。以预制代替现做,却按照现做现炒的价格收取费用,侵害消费者权益。
那到底什么才是预制菜呢?9月14日,央视新闻发表文章称,事实上,去年有关部门就发布过相关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哪些食品不属于预制菜等。
1、什么是预制菜?
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2、哪些食品不属于预制菜?
从菜肴属性看——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比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此外,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预制菜定义中强调“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加热是指将食品加热到可食用状态的过程,即针对已经预加工熟制的产品在食用前的简单复热。
熟制是指经炒、炸、烤、煮、蒸等将食品熟制的过程,即在预加工阶段并未完全熟制,需要彻底熟制后方可食用。
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不属于预制菜。
3、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目前消费者普遍关注餐饮环节预制菜使用情况,《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按照预制菜原辅料、加工工艺、产品范围、贮藏运输、食用方式等要求从事预制菜生产经营活动。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4、规定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有何考虑?
此前,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就《通知》有关情况答记者问时表示——
预制菜虽经过工业化预制,但仍属于菜肴范畴,消费者在菜肴烹制过程中一般不添加防腐剂,规定预制菜中不添加防腐剂更加符合消费者期待。
食品添加剂“非必要不添加”“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量”已经逐步成为行业共识。预制菜通过冷冻、冷藏等贮存条件和杀菌后处理工艺,无使用防腐剂技术必要性。
不添加防腐剂符合预制菜风险管控要求。预制菜在生产、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对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有较高要求,应当加强全链条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不同类别预制菜应严格符合相应的冷冻冷藏等条件要求,以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