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你抛美债,我抛中债!外资纷纷减持中国债,大量资金流向美国?

   日期:2025-09-17 10:30:54     来源:胜利集结号    浏览:0    评论:0    

这几年债券市场真像坐过山车,一会儿美债热,一会儿中国债凉,大家伙儿都在议论外资到底在干嘛。尤其是从2023年开始,外资减持中国债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说这是资金大举跑去美国了,帮着美债撑腰。全球资金流动这事儿,说白了就是逐利,哪儿回报高就去哪儿,但中间有不少弯弯绕绕,不是简单的一买一卖。

先说说2023年的那波操作。那时候美联储加息加得猛,美债收益率一路窜到5.5%甚至更高,吸引眼球啊。相比之下,中国国债利率往下走,三年期的从3%掉到2.35%左右。外资一看,短期收益差拉大了,就开始卖中国债。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外资持有的中国国债规模从3.2万亿降了大概800亿。这笔钱没全去美国,而是分散了。

部分确实流向美债,帮美国缓解了点压力,尤其是硅谷银行3月出事儿后,市场慌张,耶伦赶紧出来稳盘子。她警告债务上限6月可能违约,国会折腾到6月初才通过法案。这期间,高收益率的美债成了香饽饽。但别以为全涌美国了,加拿大央行那年上调利率25个基点,德国日本也调整政策,拉走不少资金。投资者聪明,不会把所有鸡蛋搁一个篮子。

中国经济当时恢复得还行,第一季度旅游收入涨了70%,但债市利率下调是为了刺激消费,让钱从债券流到实体经济。外资减持不是对中国没信心,就是短期算账罢了。全球经济从疫情爬出来,各国忙复苏,资金到处找机会。投资者在意回报和安全,不会赌长远,得看眼前赚头。结果呢,这波减持是阶段性的,没持续下去。

转到2024年,风向变了。中国债吸引力回来,外资净流入416亿美元,第一季度就增持不少。全年来看,持有规模转为增长。中国那边开始减持美债,573亿美元扔掉,持有降到低于1万亿。为什么减?就是多元化外汇储备,减少对美债依赖。增加黄金啥的,避免风险集中。美债总规模那时候已经36万亿,外资持8.5万亿,占30%。中国持仓从2011年峰值1.32万亿降到2025年5月的7563亿,减了42.7%。这不是突然的,从2022年4月起就低于1万亿,总体趋势向下。

具体看2025年的数据,更有意思。中国1月增持美债18亿,2月加235亿,3月减189亿,4月减82亿,5月减9亿,6月又微增1亿。到6月持有7564亿。累计从2022到2024,中国减持1732亿、508亿和573亿。5月中国持有7563亿,是连续第三个月减持,但整体波动不大。美债前三大债主是日本、英国和中国,日本持1.135万亿,英国809亿。中国减持不等于外资全减,别人在增。5月美国吸引外资净流入3111亿,创八个月新高。加拿大买量激增,中国“三连降”。

外资对中国债的态度呢?2025年3月末,境外机构持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4.3983万亿,比2023年底多6814亿。4月达4.5万亿,5月末4.35万亿,占总托管量2.6%。到5月末,1169家境外机构入市,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权和商业机构都来,持有总量较2024年末增2700多亿。8月单月净流入近390亿,全年到8月累计超数百亿,甚至超过6000亿持有量。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78%左右,美国3.6%,但外资不只看收益率,还看稳定性。中国经济韧性强,政策可预期,成了避险选择。

为什么有这种抛中债买美债的阶段?主要是利率差。美联储2023年暴力加息,美债从3%窜到5.5%以上,外资心动了。硅谷银行事件后,美国经济隐患暴露,高通胀、经济萎靡,但高利率暂时拉回资金。中国债利率下调是为了经济复苏,短期让外资觉得不划算。但长远,美债高利率有风险,几家银行倒闭就是例子,挤兑风潮一闹,资金就外流。

2023年几家银行破产,提醒市场脆弱。耶伦2024年底和2025年初发警告信,债务上限逼近,国会夏季前通过措施,财政部用“非常措施”维持到夏末。2025年1月17日,她又警告,债务上限1月21日触及,启动暂停注资基金等招数,避免违约。国会5月22日通过法案,提高债务上限4万亿。她强调财政可持续性,推动多边合作。

外资看到这,不会全押美国。中国减持美债的逻辑清楚,就是外汇储备多元化,增加金持仓。全球互联,信息透明,投资者分散风险。举例,加拿大债吸引力在那,实力不弱。德国债稳健,日本债跟着政策走。外资减持中国债后,这些地方分流不少钱,不是全涌美国。

美联储维持高利率,加之地缘紧张,导致资金流向美国,多国货币压力大,可能拖累世界经济。2023年美联储加息周期,联邦基金利率飙到高位,对全球影响大。利率上升暴露银行脆弱性,更多银行因政策紧缩削弱。美联储从2022年3月加息到2023年7月,累计525个基点,最激进的周期,让全球经济苦不堪言。资金从新兴市场外流,偿债成本升,金融市场动荡。

但2024年美联储开始降息,对全球资产影响大。无风险利率降,资金从美国流出,亚太和新兴市场获益。大多数央行跟随降息,但宽松节奏不同。中国债券市场规模183万亿,位居世界第二。境外机构增持明显,一季度外资净增持境内债券269亿,同比增长84%。4月1到18日净买入332亿。人民币债券成“避风港”,全球资金连续12周涌入中国债券基金。跨境资金净流入,货物贸易顺差大,证券投资虽承压,但整体韧性强。特朗普关税冲击下,2到4月顺差290亿、492亿、173亿。货物贸易顺差630亿,基本盘稳。

不是所有外资减中债就买美债。全球央行持美债比例低于黄金,但美元资产仍是主力。美债持仓下降反映美元信用下滑,避险需求增。地缘风险如俄乌、中东南海美军干涉南美,人口负增长,财政赤字飙升,都推高避险。各国增金减债,中国持美元资产从2023年1.8万亿可能降到2050年7400亿,极端脱钩下五年清零。这对美融资成本上行压力大,2014年中国买债曾帮美降30基点借贷成本。中国持美债波动正常,债到期减持,但2025年整体稳定。外汇储备3.2853万亿,6月末3.32万亿,增322亿。多元化包括增金,协调安全和发展。

中国债券市场改革发展报告显示,市场规模/GDP比重2023年131%,低于美日,还有空间。银行间债券包括政府类、金融债、企业债等。2025年上半年,新增违约发行人7家,违约金额140亿,展期1家5期。违约率低,市场稳。

你抛美债我抛中债的现象在2023年突出,但没持续。外资减中债后,资金分流多地,美国得益但非独享。2025年,中国债吸引力回升,外资增持,中国减美债多元化储备。全球经济互联,资本逐利,强劲经济是后盾。这背后是利率、地缘、经济复苏的博弈,不是简单流向谁。美债收益率现在4.06%,中国1.82%,差距还在,但稳定性更重要。资金博弈远未结束,中国债市回暖信号强。美联邦赤字2025年超1.4万亿,利息支出近9000亿,占GDP 2.9%。作为比较,中国债市总托管量大,境外持有占比升。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