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坪镇新街。成伯伟 摄
塘坪会客厅外貌。成伯伟 摄
对于静卧于漠阳江畔的阳东区塘坪镇而言,没有故步自封于传统农业镇的旧有框架,而是以“七个一”建设为破局之笔,巧妙融合央企资源、深挖文脉底蕴、紧扣民生需求,绘制出一幅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宏图。
通过中交一公局等央企的定点帮扶与深度协作,塘坪不仅实现了基础设施的跨越式提升——从清理空中“蜘蛛网”到拓宽国道通道,从农贸市场的现代化改造到示范主街的风貌提升,更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多项主体工程,彰显出“塘坪速度”与“塘坪品质”。
与此同时,镇区注重历史肌理的修复与活化,将1949年人民公社旧址转型为融合记忆与功能的“美丽圩镇客厅”,以修旧如旧之匠心重现老街风韵,推动文化价值与经济活力双赢。
在民生层面,塘坪创新治理模式,破解乱摆卖难题,提升群众居住体验,真正实现了从“民之所盼”到“政之所向”的转变。
塘坪镇的故事,是关于蝶变与重生的故事,是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乡镇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唯有坚持党建引领,将央企资源、文化底蕴与民生需求有机融合,方能绘就既有颜值又有温度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赵强 林中翔 徐丰策
央企赋能
两个月刷新镇域基础设施
塘坪镇紧紧抓住央企定点帮扶的战略机遇,与中交一公局构建深度协作机制,创新推出“矿区配建﹢公益助力”模式,累计引入9个重点项目。
其中,由中交一公局主导实施的“三线下地”工程,拆除了45根废弃电线杆,规范通信线路达2000余米,让镇区空中的“蜘蛛网”现象大量消除;投资396万元的G325入口通道改造项目,将双向两车道拓宽为四车道,同时完成排水系统升级和风貌带建设,大幅提升了通行能力。
在央企专业团队的支持下,塘坪镇创造了“两个月完成七个一主体工程”的建设速度。农贸市场改造项目投资394.4万元,划分了果蔬、三禽、海鲜等6大功能区,新增了数个摊位,能更好地辐射镇区周边村居,实现了“商户经营舒心、居民买菜放心”的目标。沿塘新街打造的示范主街,完成了96栋房屋外立面改造,融入了荔枝、湖羊等地方IP元素。串联市场路与人民路的风貌带,通过焕新店招,改造空调罩、墙绘装饰等细节优化,大幅提升了商业活力。特别是在农房风貌提升方面,采用“微改造+连片推进”策略,让4058栋农房实现“一户一设计”,大幅节约了建设成本。
施工过程中,创新采用“设计—立项—施工”三同步机制,设置可视化进度图看板,镇主要领导每日到现场监督,确保项目质量合格率高,获评阳东区2025年度“优质工程”。
古建新生
公社旧址变身文化会客厅
在美丽圩镇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七个一”工程成为彰显地方特色、重塑文化地标的重要抓手。其中,总投资390万元对1949年所建人民公社旧址进行的修缮改造项目,不仅为塘坪镇留下了一处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化地标,更使其转型为一座融合历史记忆与现代功能的“美丽圩镇客厅”。
这座占地24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在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其原有的外廊式立面结构和具有时代印记的红色标语。建筑内部则被重新规划为六大主题展厅,通过陈列漠地垌水库建设时期的劳动工具、人民公社时期的粮票、老照片等一系列实物与资料,系统梳理并展现了塘坪从传统农耕社会逐步走向产业融合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地方历史图景。
与其相呼应的是人民路旧街的整体改造。项目采用“复古墙绘+实景还原”的艺术手法,在完好保留照相馆、老银行等原有历史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以大型3D墙绘复原出20世纪50年代商铺林立、市井繁华的街道场景,使访客仿佛穿梭于时空隧道,感受新旧交融的视觉体验。同时,通过对古炮楼、古银号等遗迹的同步修复,并结合新建的绿美生态公园,实现了历史遗迹与现代景观之间的“古今对话”。改造后,预计未来旧街商铺出租率有所提高,能吸引众多文创设计、手工艺术等新业态入驻,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活力的双赢。
为进一步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项目特别设置竹编技艺传习所,邀请市级非遗传承人定期开展教学,并成功开发出竹编果篮、茶具等一系列兼具实用性与美观的文创产品。在农副产品展销区内还开辟了非遗展示专区,借助“非遗+电商”的新型销售模式,推广如马尾红薯干、赤岗柑橘等本土特色农产品,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品牌内涵与发展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塘坪镇美丽圩镇客厅的前身——1949年建立的塘坪红旗公社旧址,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阳东北部地区的行政中心,管辖范围涵盖塘坪、大八、红丰等多个片区,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联结。如今,它在改造中既保留了岁月的痕迹,也嵌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建筑角落特意预留的商业空间,未来将引入茶饮店等休闲业态,使游客和居民既可在此小憩交流,也可回味历史、共鸣往昔。
这一采用“公益+运营”的创新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由政府全额供养、专人值守的传统文物保护困境,更让静态的历史建筑真正“活”了起来,成为一座融合历史怀旧与市井烟火气的文化新地标。它不仅是塘坪镇的文化客厅,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生动载体。
█延伸
解民忧 提颜值 兴产业
塘坪镇“党建+共建”模式激活美丽圩镇
针对“农民赶集需求与乱摆卖治理”这一长期矛盾,塘坪镇创新“党建+共建+集市”模式,在卫生院旁的空地划定60个免费摊位,并配套遮阳棚、公平秤等设施。此举既解决了80余户农户“摆摊无门”的难题,又大幅降低了圩镇乱摆卖的投诉量。
投入759万元实施塘新街、市场路外立面改造。针对群众初期不愿参与的情况,以群众工作为核心开展行动:组织党员、居民、商户及人大代表前往先进示范点考察,打破他们“怕麻烦”“不理解”的思想壁垒。
建立“逐户走访、清单沟通、反复跟进”的工作机制,争取到群众的一致支持。施工过程中推行“居委会干部+施工团队”的联合模式。
干部全程驻守现场,协调临时用地、水电接入等问题,第一时间回应噪声、扬尘等投诉,实现96栋房屋“一户一协商”。
改造后的塘新街、市场路,不仅外墙色彩协调明快、街道整洁通畅,实现了功能与颜值的双重提升,还作为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的关键节点,与周边示范主街、生态公园等形成呼应,成为塘坪镇品质提升的亮眼名片。
其改造成效在2025年区委相关推进会上得到区级层面的高度认可,真正实现了从“民之所盼”到“政之所向”的生动转化。
农贸市场通过全面提升市场外立面、地面、灯光、水电、消防等基础设施,完善了市场基础配套;同时对市场档口进行整齐规划,明确划分出果蔬区、三禽区、海鲜区、鲜肉区等功能分区,并督促摊主做好“门前三包”,引导流动摊贩在新打造的农副产品展销区集中售卖。
改造后,市场的购物环境和经营秩序得到明显改善,不仅能更好地辐射镇区周边村居,让商户经营舒心、居民买菜放心,群众满意度也大幅提升。绿美生态小公园融入健身步道、儿童游乐区,成为“镇民会客厅”。
目前,塘坪镇正全力以赴推进美丽圩镇“七个一”剩余项目建设,确保已启动的基础设施提升、风貌带打造等工程按时完工。
下一步,塘坪镇将深化“央企+地方”合作模式,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从“集中攻坚”迈向“常态化、长效化”,着重巩固圩镇风貌提升、公共设施完善等成果,持续优化镇域生态环境。
塘坪镇聚焦“特色水果种植乡、湖羊特色养殖镇、郊野农趣体验地”的定位,因地制宜盘活农业与生态资源,激发产业活力,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从杂乱无章的集市转变为规范有序的展销点,从破败不堪的旧街蝶变为网红打卡地,从默默无闻的历史遗存跃升为文化地标,这场始于群众需求、成于党建引领、兴于文化赋能的塘平实践,正将乡镇高质量发展的理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