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重庆9月19日消息(记者白刁尹 实习记者张艳)9月19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举行,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兼)李春奎详细介绍了“十四五”时期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效,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等14项指标已提前完成,202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13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21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18%、35.8%,2025年上半年两项数据同比增速达3.1%、6.2%,发展势头良好。
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发 张艳 摄)
2025年实现夏粮“五连增”夏油“十八连增”
三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基础工程。李春奎强调:“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守底线’作为重中之重。”通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以“四良”融合为抓手等举措,扎实推进新时代“巴渝粮仓”建设,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2025年实现夏粮“五连增”,夏油“十八连增”,大面积单产提升2公斤以上,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量足价稳。耕地保护同步推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888万亩,亩均节本增效约200元。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稳固,2024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28:1降至2.24:1,今年上半年,全市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0元,增速6.4%,分别高于全国和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0.5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乡亲们脱贫不返贫、阔步迈上新生活。
重庆成功打造10条百亿级生态农业产业链
“重庆山峦叠翠、江河纵横,农业发展既有‘巴掌田’‘鸡窝地’等先天制约,也有大山大水、大城大乡等优势。”近年来,重庆聚焦特色布局,加快构建生态特色产业体系。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委新闻发言人陈勇介绍:“比如在三峡库区,我们依托立体气候和生态屏障,在海拔500米至1000米区域发展脆李,500米以下区域发展柑橘,并且通过多年的努力,把早、中、晚熟柑橘品种结构调整为27:22:51,实现‘一山多用’和果品错峰上市,有效避免了产业同质、‘价格踩踏’‘增产难增收’等问题。”
特色产业质效提升,现代生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重庆成功打造10条百亿级生态农业产业链,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达到10个、13个。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品牌价值稳居全国同品类第一,一批高品质、好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三产融合渐入佳境,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抓手实施“头羊计划”,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达2552.2亿元;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条,接待游客年均增长7.5%,乡村旅游成为市民假日游玩新时尚。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持续推进,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220亿元,更多农特产品抵达千家万户。
改革创新持续发力,一系列举措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数字“三农”破题起势,上线运行生猪、脆李等5个产业大脑,培育15个未来农场,以“产业大脑+未来农场”为牵引,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今年底力争巴渝和美乡村建成率超60%
“民生实事可感可及,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理念,接续办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改善农村住房条件、提升农村老年人照护水平等10件民生实事。”李春奎说。
巴渝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87.8%、100%、71.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乡村的环境正在变得更加美丽宜居,乡村的生活正在变得更加方便宜业。预计到今年底,巴渝和美乡村建成率将超过60%。
基层治理与文明乡风双推进,不断夯实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乡村基础。选派1.2万余名乡村指导员,培训30余万名高素质农民,储备1.8万余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党建统领基层智治体系更健全,成功创建115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农村治安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