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印发推广自贸试验区第六批29项“最佳实践案例”,其中由河南自贸试验区探索形成的“整板货物空陆联运新模式”“通关物流组合申报智选模式”“空运进出境货物‘区港直达直装’模式”3项案例成功入选,将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整板货物空陆联运新模式
为有效降低空陆转运货损货差,提高临空货站转运能力,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创新整板货物空陆联运模式,探索整板货物空陆联运标准规范,构建高效便捷的整板货物空陆联运体系。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一板到底”组板模式。
常规模式下,航空公司或货运代理按照相同进境地对货物进行组板,货物抵境后必须进行拆板理货,再根据不同目的地转运。新模式下,航空公司或货运代理在境外组板时,将境内目的地相同的货物组装在同一集装板上,以整板货物作为独立包装单元确定货物件数并制作航空主运单;指导机场货站将“整板”作为包装类别发送理货报告,实施不拆板理货申报、整板出入库和装卸操作。实现了将航空集装板作为运载单元,在飞机与公路之间便捷转换运输,理货、通关及转运效率明显提升。
(二)探索整板货物空陆联运标准规范。
推动联运服务规范化,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指导整板运输企业研制《国际集装货物空陆转运操作规范》,明确承运关系备案、到货预告操作、提货装车、应急处置等要求。推动联运装备标准化,《空陆联运厢式运输半挂车技术要求》获国家标准立项,研发新型集装货物整板运输车投入使用,解决航空货物公路运输车辆无法整板转运难题。搭建国际多式联运服务平台,共享空陆联运数据,对整板货物航空运输、安检通关和卡车运输状态实时跟踪。
二、实践效果
(一)有效降低货损货差。
常规模式下,进境货物从进境地机场入境至目的地机场提离,机场货站对货物接触性操作有4次,包括进境地拆板理货、散货出库装车、目的地散货卸车入库、散货出库提离。新模式下,对货物接触性操作仅有1次,即目的地拆板出库提离,大大降低货损率及货物丢失短少风险。
(二)大幅提升转运效率。
较之前常规模式,整板货物作为独立包装单元转运,每板货物平均理货时间由10分钟减少到1分钟以内,每辆货运车辆平均装货、卸货时间均由3小时减少到20分钟以内,操作人员由4—5人减少到1—2人。
(三)增强临空货站转运能力。
航空集装货物整板转运效率大幅提升,缩短货物在临空货站停留时间,有效减少散货空间占位,提升临空货站通道保障能力。2022—2024年,郑州机场空陆联运货运量累计111.7万吨,2024年较2022年增长84.5%,年均增长率35.8%。
通关物流组合申报智选模式
为解决进出口企业不善于组合应用“两步申报”“铁路快通”、税收优惠等政策的难题,郑州海关创新“通关模式智选菜单”,对企业通关物流组合申报进行智能匹配,实现从传统报关模式向“企业填报需求、系统自动推荐”模式转型,助力企业最大化享受政策红利。
一、主要做法
(一)形成通关物流组合菜单。
改革前,中小企业对“提前申报”“两步申报”“铁路快通”“进口转关”等通关模式的组合运用掌握不足,影响其享受最优通关政策。改革后,海关聚焦企业申报、纳税、提离等关键环节,梳理内陆铁路口岸进出口商品物流和申报模式,评估通关预期值,形成“提前申报+进口转关”“提前申报+铁路快通”“出口转关”等进口10种、出口8种通关物流组合菜单。
(二)智能匹配最优“通关+物流”组合模式。
改革前,中小企业外贸专业人才不足,报关时多委托专业人员操作,需花费额外成本。改革后,搭建“通关模式智选菜单”应用场景,企业填写商品类型、运输方式、预期货物提离地点、预期报关单申报与缴税时间、是否申请转关业务,系统自动匹配“通关+物流”组合模式,给出“何时报关、在哪报关、在哪查验、在哪提货”最优方案。
(三)“一站式”智享信息。
改革前,企业需通过多途径了解报关流程、税收优惠、技贸政策等,政府部门通过问卷、电话调研等掌握通关便利化情况。改革后,集成应用“智选菜单”“技贸通”“智享惠”,企业可“一站式”事前了解政策、事中一键申报、事后补充申报等。政府部门通过系统智能统计功能,掌握企业对通关措施的选择情况及偏好,辅助管理决策。
二、实践效果
(一)释放制度叠加效应。
通过“一对一”通关指引,引导企业灵活掌握“通关一体化”“铁路快通”等便利化措施,提升内陆与口岸的联合监管效能。在严密监管基础上,允许“通关一体化”“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申报方式与“转关运输”“铁路快通”等物流形式关联,将现有政策进行灵活组合,实现海关监管集成创新。
(二)助力企业提速降本。
通过“一企一策”智能指引服务,助力企业提前预判通关预期,有效降低企业委托报关成本,吸引300余家中小企业在铁路口岸通关,平均通关效率提升20%。例如,场站“自动运抵”与“提前申报”结合,车辆通过卡口时根据验放指令科学选择落箱区,每标箱节省调拨成本近300元,压缩场站作业时长3—6小时。
空运进出境货物
“区港直达直装”模式
郑州新郑综保区与新郑国际机场空港口岸(以下简称郑州机场)实施空运出境货物“直放直装”、进境货物“一站直达”模式,提升通关时效,放大区域叠加优势,促进区港一体化融合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设立“区港一体化”卡口。
改革前,新郑综保区与郑州机场之间货物流转,需绕行社会道路,通过综保区和机场两个卡口核放,海关对物流车辆安装电子关锁并实施GPS途中监管。改革后,开辟直连通道,新设区港一体化卡口,整合综保区和机场卡口功能,物流车辆无需绕行社会道路,无需安装电子关锁,无需实施GPS途中监管,货物通过卡口自动无感放行,实现区港“零距离”无缝连接。
(二)出境货物“直放直装”。
综保区海关、机场海关和机场部门重构业务流程,空运出境货物在综保区内前置安检打板,综保区海关一次查验,区港一体化卡口自动比对货物和物流信息、一次验核放行,出境货物直达机坪、直接装机。
(三)进境货物“一站直达”。
企业可选择在机场或综保区查验空运进境货物。未被海关抽中查验的,机场理货后,货物经“区港一体化”卡口直接流转进入综保区内企业,开展保税业务;被抽中查验的货物,在机场一次完成理货、查验,或直接流转至综保区查验放行。
二、实践效果
(一)简化通关手续,提升通关时效。
综保区进出境货物“一站式”办理海关和机场手续,货物高效集结流转,实现“一次申报、一次理货、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时效提升60%以上,企业运输成本降低50%以上。2023年至2025年4月,通过“空运进出境货物区港直达直装”模式监管出口货物13.69万吨,约占机场出口货运量的19.21%。
(二)区港优势互补,促进融合发展。
新模式下,机场将口岸功能延伸至综保区,节约了货运空间资源,提升了运输保障能力。综保区借助直通空港优势,拓展业务范围,涵盖一线进口、一线出口、进口分拨、出口调拨等多种业务类型。综保区与机场口岸叠加功能优势,促进航空产业、跨境电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临空产业形成发展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