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兼)李春奎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农业农村发展成效。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136亿元、较2020年增长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21元、较2020年增长35.8%,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地落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等14项指标已提前完成,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守底线
确保粮食安全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国之大者’,更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和‘基本底线’。”李春奎说,为持续提升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五年来,我市坚持稳面积和提单产两手发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力治病害、防洪涝、战高温。
同时,大力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着力破解耕地细碎、排灌难、农机作业难等生产瓶颈,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888万亩,亩均节本增效约200元。
以“四良”融合为抓手,新时代“巴渝粮仓”加快建设。实现夏粮“五连增”,夏油“十八连增”,大面积单产提升2公斤以上,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量足价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是另一条底线。过渡期以来,全市上下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通过织密立体防返贫监测网,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和帮扶产业提质增效行动等,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基本实现就业或发展产业,坚决守牢防止返贫致贫底线。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30元,增速6.4%,分别高于全国和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0.5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
抓发展
现代生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克服山地丘陵面积占比九成多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聚焦特色布局方面,先后打造10条百亿级生态农业产业链,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达到10个、13个,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品牌价值稳居全国同品类第一,一批高品质、好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比如在三峡库区,我市依托立体气候和生态屏障,在海拔500米至1000米区域发展脆李,500米以下区域发展柑橘,并且通过多年的努力,把早、中、晚熟柑橘品种结构调整为27∶22∶51,实现“一山多用”和果品错峰上市,有效避免了产业同质、“价格踩踏”“增产难增收”等问题。
三产融合方面,把农产品加工作为延长产业链关键环节,大力实施区县、园区、企业“头羊计划”,推动企业上规、上云、上市,规上企业总产值达2552.2亿元。同时,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条,接待游客年均增长7.5%,乡村旅游成为市民假日游玩新时尚。此外,通过实施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220亿元,更多农特产品飞出大山。
绿色发展方面,通过采取有机肥替代化肥以及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措施,推动亩均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7年递减,农业生产更绿色,市民吃得更安全。
惠民生
打造“巴渝风、山城韵、乡愁味”的和美乡村
近年来,我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为引领,着力打造具有“巴渝风、山城韵、乡愁味”的巴渝和美乡村,统筹抓好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目前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87.8%、100%、71.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统筹推进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物流网建设,建好城乡教育、医疗、养老共同体,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城市优质公共资源下沉,为市民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好去处。
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我市聚焦聚力“促善治”,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乡村基础不断夯实。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重庆新实践,创新推行“三事分流”、院落微治理等治理方式,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115个,农村治安稳定向好。
同时,常态化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活动,实施“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农村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整治,巴渝乡村的民风更淳、风气更正。
增动能
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
比如,通过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近500万农户拿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吃上了长效“定心丸”。在此基础上,我市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家庭农场3.9万个、农民合作社3.02万家,农业经营体系更加完善,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带动95%的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村集体的家底更厚实。
科技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另一驱动。近年来,我市着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6310”行动,用科技赋能巴渝特色名优“土特产”,不断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截至目前,我市建成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等部级以上创新平台21个,与中国农科院联合攻关13个重大项目。
以“庆油11”油菜为例,该品种含油量52%以上、亩产200公斤以上,均位居全国大面积推广品种第一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5%。
同时,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契机,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造。目前上线运行生猪、脆李等5个产业大脑,培育15个未来农场,全市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43%,位居西部第一,走在全国前列。(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