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小智”机器人成为参观向导,鲜食玉米、葡萄、蟠桃等蔬果新品可现场品尝……9月20日,市农林科学院举行“农科开放日”科普活动,农业科技“看得见、尝得到、听得懂”。
清晨刚从平谷区“博士农场”采收的农科糯336玉米,运抵活动现场,供观众品尝。“这是目前北京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甜加糯玉米品种,既好吃也好种,从黑龙江到海南都能种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推广。”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史亚兴介绍,科研团队通过育种手段,实现果实“3粒糯1粒甜”。该所还构建起全球最大玉米标准DNA指纹库,研发了全球用量最大、最成熟的玉米“指纹鉴定”芯片,服务于品种鉴定、品种确权、分子育种等用途。
经过精心配比的种植基质与种子混合,压成饼状,制成服务于家庭种植的产品。市民孙阿姨说:“这种产品只需要定期浇水,不用多操心,我准备买回家试试。”
一批先进的农业装备也集中展示。温室采摘机器人能精准识别成熟的小番茄枝条,实现熟果的无人准确采收,单台效率相当于两个熟练工人的采收效率。在位于海淀区的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这台机器人已经实现应用,并升级至第二代。果园喷药机器人打出细密水雾,可以长时间连续工作,其配备的红外传感器能完成农药的精准施放,已经在平谷区的部分果园内应用。
市农林科学院表示,将持续打造“农科开放日”“科技大讲堂”等平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翼齐飞,为乡村全面振兴和丰富市民生活注入更强劲的科普力量。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