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厚德时评丨破解农村垃圾治理困境,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日期:2025-09-21 08:02:24     来源:海报新闻    浏览:0    评论: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褚程彬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多发频发,尖锐地反映出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对标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显著差距,点破了农村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的深层矛盾。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重点指出,“要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美丽乡村。”这也是党中央连续16年在一号文件中就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出明确要求,彰显了国家对此项工作一以贯之的坚定决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广大的农村地区承载着最普惠的生态优势,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以鲜明的生态导向和系统的治理观念,推进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系统修复和乡村风貌重塑,因美而生、向美而行。

向美而行,当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强化硬件支撑与精准治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实事、发展大事、共富美事,必须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狠抓落实,杜绝“一阵风”式的运动化治理。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关心的人居环境痛点难点,从细节处破题、向薄弱点发力。

(一)以精准投资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可借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为偏远村落配置小型垃圾压缩站、低温热解处理设备,实现垃圾在乡镇一级的无害化处理,大幅降低转运需求和成本。同时,将监管触角延伸至背街小巷、村庄周边、沟渠河湖等所有视觉盲区,通过设立警示牌、安装监控、加强无人机巡逻、建立有奖举报制度等方式,构筑“人防+技防”的立体监控网络,对违规倾倒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严惩一起。

(二)建立可持续的多元投入机制。建立“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上级政府应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乡村环境治理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可学习四川省成都市的“乡村清洁券”等创新模式,通过政府补贴激发农户参与垃圾分类和庭院整治的积极性。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探索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参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合理调整城乡建设投入强度,真正将资金向农村短板领域倾斜。

向美而行,当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探索生态价值转化之路。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全域统筹、整体改造,树立“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的务实作风,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

(一)因地制宜推行差异化整治。准确把握不同村庄的资源条件、风貌特点、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分类施策。对于城郊融合类村庄,重点推进垃圾污水管网与城市互联互通;对于特色保护类村庄,整治工作需与古村落风貌保护相结合;对于地处偏远的传统农业村落,则应以干净整洁为基本目标,优先解决垃圾露天堆放、污水横流等突出问题。决不能搞“一刀切”,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高大上”。

(二)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整治农村环境绝非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纯公益”。要通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充分挖掘乡村的资源禀赋,学习借鉴“安吉模式”和“余村经验”,将优美的生态环境转化为发展优势,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一个洁净美丽的乡村才能发展民宿经济、吸引乡村旅游、培育健康产业,从而带动农村产业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繁荣,最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就实现了以“美”促“富”。而产业发展带来的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收入增加,又为农村人居环境的长效管护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反哺环境治理,实现以“富”带“美”,形成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向美而行,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在推进人居环境建设上必须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汇聚各方智慧。

(一)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必须把农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要尊重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在改厕、垃圾分类、庭院整治等具体工作中,提供多种选择方案,加强宣传引导,让农民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整治过程中要注重保留乡村风貌、留住乡土味道、传承乡村文脉,避免大拆大建和“千村一面”,让人们“留得住青山、记得住乡愁”。

(二)激发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党群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以推广上海市奉贤区的“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福建省的“积分制”管理等成功经验,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行为量化成积分,用以兑换生活用品或荣誉表彰,有效激发群众共同改善、共同管理、共同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硬件与软件、物质与精神、风景与风尚共抓,将环境整治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制定村规民约,评选卫生户、美丽庭院,持续提升乡村风貌,最终形成人居环境建设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治理格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全国各地美丽乡村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只要我们突出重点、保持定力、尊重规律、发动群众,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必将从蓝图走向现实,绘就出一幅幅“村美、业兴、人和、民富”的新时代诗画乡村画卷,使之成为人们心中更加神之向往、身临其境的“诗与远方”。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