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有人提出:用大学毕业生替换农村干部,一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提高农村干部文化素质的问题。
1
农村干部
根据2017年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全国行政村数量约为59.7万个。
从长期趋势来看,合并行政村是大势所趋,数量只会逐渐减少。如从1978年到2022年,村庄数量从480万个减少到233.2万个,这个村庄包括了行政村和自然村。
按照目前全国各地村支两委干部配备的职数标准来看,村党支部书记1名、副书记1名、委员若干名;村委会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若干名。
但主要都是鼓励村党组织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村民委员会成员,比如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实行“一肩挑”。
在实践当中,一般职数标准为:人口较少的村,如3000人以下,两委成员职数5-7人;人口较多的村,如3000人以上,最多不超过9人。
云南省曾经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将村级岗位整合成正职岗、副职岗、委员岗3类,明确每个行政村纳入大岗位制管理的村两委干部一般不超过7人。
如果根据7人左右的标准进行测算,全国行政村的干部总数大概在410万人左右。
2
大学生在农村
除了村支两委干部之外,一般行政村还有其他工作人员,比如村级协理员、网格员、大学生村官、临时聘请人员,等等。
就拿大学生村官来说,从2008年开始实施,目前预计在岗人数十万人左右。
这些大学生村官主要倾向于本地化、年轻化、知识化,不仅是村务管理者,还是农业技术推广者、乡村电商带头人。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仍然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如广东省陆丰市实施“强雁计划”,储备了2667名村级后备力量,实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储备干部”全覆盖。
2025年,湖北省仙桃市、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等地计划选聘招录一批大学生村官、村级后备干部。甘肃省武山县、灵台县、凉州区等地区计划选聘大学生村文书。
这说明,一直都有选拔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政策与做法。
3
大学生的优与劣
应该说,大学生给农村带来了活力。
尤其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充分满足了信息化的工作思维与标准要求。像一些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与推广,当然离不开大学生。
还有,大学生文化专业素质比较高,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方面更有优势,工作上更加注重讲规矩、讲政策、讲法规、讲制度。
但是也不能忽视一些大学生的劣势,那就是在群众工作方面存在一定短板,处理具体问题方面还需下力。
比如和群众,有的一是说不上话;二是坐不下来;三是融不进去。因为今天不少大学生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网络生活的方式特点,对于农村往往是陌生的。
而作为熟人社会的农村,依然还存在不少人情世故。这对于城市和网络思维的人来说,存在着一定冲突。
4
难以替换
即使是上山下乡时代,也没有大学生替换村干部的做法。
这不仅仅是解决就业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基层治理的大问题。
何况,就从当前农村干部的各类人数来看,估计也就在500万人左右。
而大学生毕业生有多少?近几年每年都在1000多万,这也不是一个小数。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得要大力发展经济,搞活经济,不断创造财富和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