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宏 曹怡然 左力 郭立林 文/图
金秋九月,驱车行驶在唐河县的乡间公路上,两侧的玉米地翻滚着绿浪,连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机械轰鸣,红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这个曾是全省12个重点非贫困县之一的农业大县,11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如今正以“赶考”的姿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上,书写着新时代的“民生画卷”。
红薯产业园示范基地 郭立林 摄
筑牢防返贫堤坝织密监测网守好民生底线
清晨七点,古城乡包村干部牛晓东就骑着电动车来到监测对象姚海群家。去年8月,姚海群患尿毒症,高额医疗费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困境。“多亏了动态监测机制,我们第一时间把他家纳入了监测范围。”牛晓东翻开随身携带的《防返贫监测台账》,上面详细记录着帮扶措施:办理了低保,医疗救助已落实3.2万元,帮助姚海群女儿进行了残疾鉴定并协调安排了就业岗位,临时救助金2000元……经过一年的帮扶,这个家庭的生活逐步回到正轨。
这样的场景在唐河县已成常态。2024年以来,全县创新构建“1555”防返贫工作机制(即,1个领导小组统筹、5类部门联动、5项措施保障、5级网格管理),通过“干部周四帮扶日”“十类重点人群排查”等措施,累计新识别监测对象170户599人,其中因病因残占比63%,因灾因意外占比28%,均已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在桐寨铺镇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马里辉的手机里存着全村53户脱贫户及监测对象的详细档案:“我们建立了‘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像照顾自家菜园一样精心管护每户脱贫家庭。”红色预警户每周走访2次,黄色预警户每周走访1次,蓝色预警户每月走访1次,确保风险早发现、早干预。
金融“活水”也在精准滴灌。黑龙镇赵朗庄村脱贫户闫松奇,通过5万元小额贷款发展养牛,如今年收入超4万元,还带动周边5户脱贫户和村民共同致富。“最初我想养牛,但缺技术、没资金,镇里、村里帮我申请了小额贷款,县农业农村局还派了畜牧技术员上门指导。”闫松奇指着自家5头黄牛高兴地说,“现在不仅还上了贷款,还有了存款!”2024年以来,全县发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1.9亿元,财政贴息970万元,覆盖3800余户脱贫户,户均年增收2.3万元,真正实现了“贷”动振兴的良性循环。
此外,唐河县还建立了“防返贫保险+社会救助”双重保障体系。2025年,投入2000万元为全县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购买防返贫保险,累计理赔案件127起,赔付金额890万元;临时救助标准提高30%,全年发放救助金1560万元,惠及群众8200人次。
8月27日,在桐寨铺镇宛之泉农业专业合作社无花果种植基地,果农展示刚采摘的无花果。张寅鹏 摄
产业造血多轮驱动激活内生动力
走进张店镇超龙生态牧业有限公司,6栋标准化牛舍占地1.5万平方米,青贮饲料发酵池、智能化挤奶设备一应俱全。“在这里工作每月能挣2800元,还能学到养殖技术。”牛园村脱贫户剧小保熟练地操作着饲料搅拌设备。这个常态化存栏1200头肉牛的养殖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附近6个村92户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其中32户通过托管代养、50户通过土地流转、10户通过务工就业获得收益。
在乡村振兴产业园的版图上,这样的故事不断上演。丰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上屯镇乡村振兴产业园投资6000万元,已建成2栋5000平方米的厂房并投产,纳入唐河县“扶贫就业车间”项目。2024年又新建2栋厂房,实现年产3000万件小聚锂电池,产品远销东南亚。该公司优先招聘周边留守妇女、脱贫户等群体,员工中85%为本地群众,通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我以前在家带孩子,现在骑车10分钟就能上班,每月挣4000元,还不耽误照顾老人。”42岁的留守妇女王秀莲说。目前已有300名群众在该公司就业,人均月工资4000元左右,实现“务工顾家两不误”。
马振抚镇的民宿群让豫南老宅焕发“新生”。前庄村村民仝保献的祖屋闲置多年,去年通过“村集体+企业”模式改造为精品民宿,他每年能获得租金1.2万元,还能在民宿打工挣工资。“老房子变金疙瘩,做梦都没想到!”仝保献笑着说。目前,全镇已改造民宿58家,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0万元。
19个乡镇特色产业园如珍珠般串联,形成“一乡一特”产业格局:毕店镇的电子产品、昝岗镇的粮食深加工、祁仪镇的中药材基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强算了一笔账:“去年产业园总产值突破80亿元,带动5000余人就业,其中脱贫人口超千人,人均年增收3.5万元。”
特色农业也在迭代升级。在少拜寺镇的红薯种植基地,农技专家正在指导农户使用“薯—菜—菌”轮作模式。“过去红薯亩产3000斤,现在通过轮作和品种改良,亩产提高到5000斤,淀粉含量增加20%。”基地负责人介绍说,通过深加工,红薯身价翻了三番:鲜红薯每斤1元,加工成淀粉每斤3元,制成粉条每斤10元。河南金唐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书坡展示着新研发的红薯粉条自动包装线:“这条生产线每小时能包装5000袋,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2025年计划销售额1.1亿元。”2025年,全县已经发放产业奖补资金981.39万元,实施个人产业项目5241个,让脱贫户年均增收超千元。
8月15日,在桐寨铺镇宋营村玉米地,无人机飞手在开展飞防作业。郭立林 摄
志智双扶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
郭滩镇张官营村监测户张海华通过短视频这个“新农具”,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带货达人”。“2023年参加县里的电商培训后,我开始在抖音上卖家乡的土鸡蛋、芝麻叶、粉条、花生等优质农产品,现在每月能挣4000多元。”她笑着说,“以前觉得自己啥也干不了,现在才知道,只要肯学,农村妇女也能闯出一片天!”在唐河,像张海华这样通过技能培训重获新生的故事比比皆是。
“以前种玉米全凭老经验,现在跟着专家学密植技术,亩产能多收一两百斤!”拿到技能证书的邓传杰捧着证书笑开了花。2024年,唐河县高素质农民培训走进田间地头,1235名像邓传杰这样的农户参与其中。从玉米病虫害防治到油菜单产提升,再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定制化课程解决了农户种植难题。结业后,全部农民顺利考取技能证书,昔日庄稼汉变身懂技术的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播下希望的种子。
教育帮扶更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颖村每周两次往返70公里,为脑瘫患儿石国威送教上门。“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承诺,化作7340人次的送教服务。2025年全县发放教育补助2550万元,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脱贫家庭学生33619人次,实现脱贫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此外,唐河县还实施“雨露计划”,为3200余名脱贫家庭中职、高职及短期技能培训学生发放补助2000万元,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文化振兴也在为乡村注入灵魂。全县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356个,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农民运动会、戏曲下乡等活动2000余场,培育“文明村镇”45个、“最美庭院”1.2万户。“现在村里打牌的少了,跳广场舞、看书的多了,风气越来越好!”城郊乡孟庄村村民孟军伟说。
滨河街道王庄村小游园 郭立林 摄
和美乡村从“脱贫”到“振兴”的跨越
秋日午后,马振抚镇前庄村的民宿小院里,游客们正在体验石磨豆浆。村党支部书记指着改造一新的传统民居介绍说:“这些老房子过去是‘空心户’,现在成了‘聚宝盆’。”该村通过“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将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群,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
这样的蝶变源于全县人居环境整治的“组合拳”。在上屯镇静脉产业园的垃圾处理中心,智能分类设备将生活垃圾转化为有机肥,年处理垃圾3万吨,生产有机肥5000吨,带动周边2000亩农田实现绿色种植。在郭滩镇的户厕改造现场,三格式无害化厕所取代了露天茅坑,村民王永钦笑着说:“以前夏天苍蝇蚊子多,现在干净又卫生,党的政策真是好!”2019年以来,全县投入60亿元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修建道路1803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3.2万盏,实施农村户厕改造12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满意度达98.6%。
公共服务也在同步升级。在县人民医院“一站式”结算窗口,黑龙镇水泉村的脱贫户、患者蔡云建仅用10分钟就办完了报销手续。“以前报销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就能搞定,真是太方便了!”蔡云建说。2025年以来,全县困难群众政策内医疗报销比例达84.71%,148户危房改造全部竣工,117个脱贫村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此外,全县新建改建农村敬老院12所,实现养老服务设施乡镇全覆盖;建成“村邮站+电商服务站”356个,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收发快递、缴纳水电费。
长效机制乡村振兴的“唐河答卷”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节点回望,唐河的实践给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示范答案:县委书记、县长全年18次专题部署,4450万元县级衔接资金优先保障,24个行业部门构建政策闭环……这些数字背后,是“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体系,是“周四村庄清洁日”的干群联动,更是12个指导联络组“靶向整改”的较真碰硬。
“乡村振兴是场接力赛,要一棒接着一棒跑。”唐河县委书记贺迎在全县乡村振兴推进会上强调。如今,唐河正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推动粮食生产、畜禽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农业主导产业延链成群。依托19个乡村振兴产业园和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全县以农牧专用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链、涵盖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的电子信息制造、包括智能传感器制造和锂电池产业的循环经济,也被纳入重点发展方向,蓬勃发展,让脱贫基础更稳固、振兴动能更强劲。
2024年,唐河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同比增长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同比增长12%。在全市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中,唐河县连续三年获得“好”的等次。
夕阳西下,晚霞为唐河大地披上金装。从防返贫监测的“绣花功夫”,到产业振兴的“多点开花”;从志智双扶的“造血工程”,到和美乡村的“颜值蜕变”,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仍在续写。正如唐河县县长乔国涛所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这条充满希望的康庄大道上,唐河人民正以昂扬的姿态,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