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以强烈政治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克拉玛依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5-09-24 13:31:13     来源:克拉玛依融媒    浏览:0    评论:0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克拉玛依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部署要求,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多措并举夯实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石,以产业融合为纽带、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具有克拉玛依特色的强农富民、团结稳疆之路。

一、以粮食安全为基石,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民生根基

粮食安全是民生之本,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支撑。市农业农村局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保供稳价”为核心,将保障粮食和“菜篮子”安全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为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生福祉、促进民族团结提供核心支撑。

一是扛牢主责,稳固各族群众饭碗。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十四五”以来,全市粮食生产面积不断扩增,至2025年达11万亩的历史新高。在促进“菜篮子”发展上,不断提升自产肉、蛋、菜、奶保障能力,“十四五”期间,我市新扩(改)建牛、羊、生猪、水产等养殖场20座,2024年肉类产量为9665.85吨,较2020年增长29.74%,奶类产量达23451吨,较2020年增长34.57%,渔业从萎缩到壮大,水产品产量达254吨,较上年同比增长190%。切实把保障“菜篮子”稳产保供当作维护社会稳定和各族群众利益的政治任务来抓,让克拉玛依的各族群众“米袋子”充实、“菜篮子”丰盈、“肉案子”稳固,饭碗端得越来越稳、越来越牢、越来越丰富。

二是畅通渠道,地产“菜篮子”惠及万家。在推动田间地头、市场流通环节保鲜库建设上持续发力。截至目前,克拉玛依区完成新建、改建田间地头保鲜库20座,库容达2000吨。市区新建50家社区平价菜店,通过政府引导、产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有效降低终端蔬菜零售价,切实打通服务市民“最后一米”。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便捷地购买到新鲜实惠的农产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情感纽带。

三是严守底线,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障民生、赢得信任的关键一环。我市持续深化“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专项行动,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和检疫监督,对地产蔬菜、肉、禽蛋等主要农产品实施全覆盖、高频次质量安全监测。2024年抽检地产农产品超12000批次,合格率达99.98%。成功承办2024年自治区实施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现场会,向全疆展示了克拉玛依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有效保障了全市人民“舌尖上的安全”,让各族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共享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

二、以产业融合为纽带,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经济合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重要平台。克拉玛依市以“产业兴农”为牵引,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强劲经济动能。

一是创新金融,破解发展瓶颈。针对长期困扰涉农主体的融资难题,市农业农村局大胆探索金融服务新模式。2024年创新推出“活畜+农业设施”组合抵押贷款政策,有效盘活了农业经营主体的生物资产和固定资产。2024年该项政策已为农业企业、合作社成功融资4250万元。靠前实施产业链贴息政策,2024年落实农业全产业链贷款贴息149.4万元,惠及14家企业及合作社,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活水”。

二是招大引强,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围绕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和我市“一主多元”现代化产业发展定位,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工作,2021年以来,农业领域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45.8亿元,落地项目50余个。目前已建成包括40万头生猪出栏区、1700余只多胎羊育肥带、20万羽蛋鸡产线及千头级肉牛养殖场,形成多种品类规模化生产体系。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市涉农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21.07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增长近3倍,为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三是品牌强农,提升市场竞争力。坚持市场导向,着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6家增加到2025年的9家,不断拓宽各族农户就业增收渠道。“品牌兴农”战略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两品一标”)产品达37个。“金绿成酸奶”“红果实有机红花籽油”“艾里克湖牛肉”等特色产品入选自治区优质农产品名录,10个产品列入“品味新疆”好产品目录,17个产品进入上海“百县百品”推荐目录。积极组织企业携近30种名优特农产品参加新疆名优特农产品交易会、亚欧博览会等疆内外大型展会十余次,有效提升了克拉玛依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三、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稳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现实基础

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克拉玛依市以稳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提升各族农牧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筑牢防线,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贯彻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与区内协作帮扶机制,对全市2个区、5个行政村1个牧场生活区800余户农牧民人口信息开展细致摸排,经比对核实,全市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稳固。

二是规划引领,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持续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持续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和清洁行动,农村环境干净整洁成为常态。全市5个行政村均已配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或并入城镇管网,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为各族群众营造了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

三是补齐短板,增强农牧民获得感。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市5个行政村已实现农村水、电、气、光纤、卫生厕所全覆盖,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城乡低保标准保持一致并同步增长,免费教育全覆盖,农牧民群众与城市居民共享均等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城乡发展进一步融合。

四、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拓宽农牧民多元化增收渠道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各族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坚实基础。克拉玛依市积极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牧民共同参与发展的有效路径,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集体经济发力,带动农牧民稳步增收。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市成立或入股涉及农牧业、乡村旅游、特色养殖、农机服务、农产品加工等多领域的集体经济组织或公司21个。“十四五”以来,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连年攀升,连续两年突破亿元大关,2024年达到1.35亿元。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3527元,近三年平均增速达8.5%,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位居全疆前列。在集体经济分红和参与村集体建设获得工资性收入的双重拉动下,农牧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推动共同富裕的决心与成效。各族群众在产业链上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和发展共同体。

二是融合示范引领,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注重打造示范载体和实训平台,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推动兵地融合发展,建设小拐乡和136团兵地融合产业园,探索“各族职工共营共收”模式;打造团结新村“e农先锋站”,创新“智慧农业+民族协作”服务样板;依托金驰多胎肉羊养殖场建立务工人员技能实训中心,以点带面提升农牧民技能水平和发展活力,真正让农牧民学到本领、增加收入,有效激发了农牧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是激活农旅业态,文旅融合培育新增长点。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特色品牌,培育增收新引擎。“大城小拐,牧马田园”、乌尔禾区乡村特色旅游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2025年以来,小拐乡、乌尔禾区累计接待游客超2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10亿元。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拓展了农牧民就业增收渠道,也成为展示克拉玛依乡村魅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窗口,为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牧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要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乡村领域的生动体现。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农业农村工作的各环节,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实现各族农牧民共建美丽乡村、共享振兴成果、共护民族团结,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同心同德、携手前行。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