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田野生机勃发,希望田野硕果盈枝。五载春华秋实,五载穰穰满家。
秋阳杲杲,硕果盈枝。在,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和两位副部长张兴旺、麦尔丹·木盖提,用一串串沉甸甸的数据,描绘出一幅“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这五年,中国粮食产量历史性突破1.4万亿斤大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上2.3万元新台阶;这五年,我们不仅端稳了饭碗,更让饭碗里装满了更加丰富、更有营养的食物;这五年,现代农业的“科技范”更足,美丽乡村的“现代化”气息更浓,中国正用坚定的步伐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粮安天下,大国粮仓根基如磐
粮稳天下安。 “十四五”期间,中国粮食安全基石更加牢固。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130亿斤,首次站上1.4万亿斤台阶,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远超国际400公斤的安全线,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端得更牢。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得到巩固,百姓“菜篮子”、“果盘子”、“奶罐子”供应也更加丰富充足。
图源:新华社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耕。五年来,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特别是在资源严重约束的背景下,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60%,2024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94.7公斤,比“十三五”末提高12.5公斤。
粮安食丰,希望的田野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振兴路上,脱贫攻坚成果丰硕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中国设立了5年过渡期,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中央财政优化设立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规模从2021年的1565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1770亿元,五年总量达到8505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3200亿元,增幅达60%。
图源:新华社
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近40%,2024年达到17522元,年均增速连续4年高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防返贫、保就业、促增收,巩固脱贫成果的“第一棒”成果斐然。
农业创新,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十四五”期间,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经迈进世界第一方阵。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农业用种立足国内有保障,风险可管控, 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华西牛、南美白对虾等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稳步推进,大力培育农业领域的科技领军企业,国家农业科技项目中企业超过1000家,占参与单位总数的51%。
图源:新华社
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短板加快补齐。300马力无级变速混合动力拖拉机、电驱气力式播种机、大方捆打捆机等先后量产,每秒18公斤喂入量谷物联合收获机完成样机试制。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增强,目前,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超8万个,农机作业服务公司超5700个,在近年农业生产和应急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和改革的力量,正在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智能。
美丽乡村,宜居宜业焕新颜
“十四五”期间,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6%左右,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过45%。
图源:新华社
基础设施方面,水电路气讯等设施持续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464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行政村5G通达率超过90%。
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度逐步提高。“十四五”以来,中央接续推出了一批有力度、有温度的民生政策,面向农村居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措施更实更细,95%以上村卫生室纳入医保,累计建设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超过14万个、农村敬老院超过1.6万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和科学路径。 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打造各具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个个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更加整洁优美、生活愈发便捷舒适的美丽乡村,正在成为亿万农民的幸福家园。
农民增收,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十四五”期间,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56:1降至2024年的2.34:1。
图源:新华社
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9799元,比2020年增加2825元。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也都实现稳步增长。2024年相比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增加了1768元,人均财产净收入增加了161元,人均转移净收入增加了1234元。
与此同时,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各地通过领办协办举办合作社等模式,盘活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
多元化的增收渠道,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助力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绿色转型,农业发展更可持续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农业绿色发展与水肥药施用直接相关。2024年,农用化肥施用量4988.2万吨,比2020年减少262.5万吨;种植业农药使用量24.4万吨,比2020年减少0.38万吨。高毒农药已从大田农业生产中退出,促生长类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被全面停用, 从源头上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生态生产更为普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持续提升。2024年,农膜回收处置率已达到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4%,比2020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超过8.6万个, 越来越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了百姓餐桌。
图源:新华社
农业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我国现代农业正朝着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未来稳步前进。
江西上犹县紫阳乡,曾经的货车司机尹英强带领665户农户发展富硒稻产业,他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保价回收稻谷,让农户种粮更有奔头。通过“有机+富硒”认证和直播带货,2024年销售额达1.3亿元,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真金白银。
宁夏同心县罗山社区零工驿站的电子屏上,招聘信息不断滚动。这个600平方米的标准化市场,投用10个月便促成1600余人就业,其中85名劳务移民实现稳定增收。
在浙江云和县,“共富工坊”正加紧装修,预计10月份投用后将提供采茶、制茶等就业岗位20余个,带动周边村民年增收超2万元。
无数个这样的小切面,共同构成了中国农业农村“十四五”成就的美好画卷,印证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 以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确保发展势能,以科技与创新激活发展潜能,以全民共同奋斗凝聚振兴合力,五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放眼广袤田畴,新的希望不断孕育。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正在脚下延伸。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视网 作者:东方风来”
编辑丨赵宁宁
主编丨杨公元
监审丨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