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平顶山市石龙区锚定乡村振兴目标,以产业为笔绘就发展新图景。该区立足资源禀赋,聚焦富硒农业、红薯、蛋鸡养殖等特色产业,通过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成功孵化国家级高新技术农业企业,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土地流转 唤醒沉睡资源
泉上村地处丘陵地区,人均耕地不到半亩,资源匮乏,发展村集体经济困难重重。随着露营经济不断升温,2023年,泉上村被纳入平顶山市 “九沟十八湾”乡村振兴品牌建设试点,村党支部书记程信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走访,算经济账、讲发展前景,最终说服村民将220亩零散土地集中流转,成立农业合作社。
2024年,泉上村瞄准市场,发展“露营基地+亲子团建+网红打卡”乡村旅游新业态,申请项目总投资890余万元,盘活用好闲置资源,建成集生态旅游、露营休闲于一体的槐林优居民宿项目,不断激发乡村旅游消费新活力。
如今,泉上村仅民宿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创收26万元,并吸纳10余名村民务工。泉上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也从每年不足20万元增加到如今的50多万元。
三产融合 激活产业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产业兴旺,融合是关键。在许坊村的富硒红薯种植基地,翠绿的薯苗顺着垄沟蔓延,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建民正蹲在田里查看红薯长势。“我们的红薯是经脱毒培育的富硒品种,抗病性强、口感好,与小麦实行轮作,土地利用率翻了一倍。”王建民介绍,村里的市农友种植合作社和汇民林果种植合作社不仅建起了富硒红薯示范基地,还投资建设了粉条加工厂,将新鲜红薯加工成“兰鑫”“豫兴泷”品牌粉条,产品一上市就成了“香饽饽”。
在该村全自动化鸡舍,闻不到传统养鸡场的异味,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环境和有序运转的机械臂。“采用这套层叠式自动化设备,30万羽蛋鸡,仅需30余人管理,日产蛋20余万枚。” 该村党支部书记王苗钦介绍,2019年在该区政府的支持下,村里依托河南众鸣农牧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引进智能环控系统,鸡舍温度全年恒定在20℃左右,实现了上料、上水、控温、清粪、捡蛋全自动化。
如今,众鸣农牧的鸡蛋已畅销郑州、平顶山、洛阳等市的大型商超,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年利润200万元。通过土地分红等方式,公司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5万余元,实现了企业盈利、村民增收、集体壮大的多赢局面。
创新引领 擘画和美未来
“乡村振兴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发挥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把党员、群众、企业的力量拧成一股绳。”石龙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程耀邦说。
石龙区构建起“党工委+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四级联动机制,每个村都有党员带头成立合作社,每个产业项目都有党员担任带头人。
泉上村的“元结文化+农文旅”、许坊村的“富硒红薯+加工”、楝树店村的“双孢菇+种植”……如今的石龙区,已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每个产业都能带动村民增收,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较3年前增长30%。
同时,石龙区创新“一村一策”破题,2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63万元,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重点打造龙兴街道三产融合和美乡村先导片区,依托泉上村石文化创意布局中草药种植、低空经济等项目,实现生态颜值与产业价值双提升,一幅产业兴旺、乡村和美的画卷在石龙区徐徐展开。(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