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项颖知9月25日报道: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二十四次会议今天上午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本市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报告。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冯志勇介绍,“十四五”以来,本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的38521元/人增长到了2024年的45644元/人,年均增速5.8%,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速高了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2021年的2.14下降到2024年的2.04。
从收入结构看,报告显示,近年来本市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始终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度本市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合计占90.96%。从分区情况看,九个涉农区的农民收入水平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据上海调查总队统计,2024年嘉定、宝山、浦东、闵行四区的农民收入均已超过5万元,与长三角40个主要城市相比,嘉定、宝山两区的农民收入水平位居前二;青浦、松江、奉贤三区农民收入不到5万元,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金山、崇明两区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离全市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
农村居民人口结构方面,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上海农村居民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25.56%,其中本地户籍农村居民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51.57%,农村居民的老龄化特征比较明显。从文化结构看,本市农村居民就业年龄段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比为70.32%,文化程度相对偏低。从就业结构看,本市农村居民非农就业特征比较明显,有近97%的就业人口集中在第二、三产业。
图为上海庄行镇的生态美景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冯志勇介绍,尽管本市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收敛的拐点还没有出现,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近年来也呈放缓态势,未来本市农民增收将面临农村人口老龄化、乡村产业空心化、区域发展不平衡、集体经济能级低、宏观经济放缓等诸多问题的挑战。
下一步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除了继续抓好社会保障、就业促进等常规性基础性工作外,上海还将在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多措并举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盘活闲置农房等几个方面发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收益分配水平,同时也要增加老年农民财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