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晓敏
对于被称为“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患者而言,与疾病的抗争如同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不过,一场关键的“赛道”补给已经抵达河南,为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
近日,57岁的渐冻症患者黄燕(化名)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郑大一附院)成功注射了国际靶向创新药托夫生注射液(凯盛迪TM)。这不仅是河南的首针,更标志着我省对于这种罕见病的治疗,从传统的“对症治疗”迈入了革命性的“对因治疗”新时代。
首针背后:从无望到希望的生命突围
2024年,黄燕(化名)开始感到手脚无力,且情况日益加重,最终被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这个消息对于她和家人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渐冻症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会逐渐死亡,导致肌肉萎缩无力,生存期通常只有3-5年。最令人恐惧的是,疾病后期,患者虽意识清醒,却可能丧失吞咽、说话乃至自主呼吸的能力。传统的治疗手段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却无法阻止疾病的进程。
转机出现在今年6月。当家人了解到针对SOD1基因突变所致的渐冻症新药——托夫生注射液已在国内上市时,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他们立即行动起来,经过郑大一附院神经内科团队的详细评估与检查,确认黄燕(化名)的病情恰好属于这款新药的适应症范围。9月20日,黄燕在郑大一附院顺利完成了注射,病情有望就此稳定下来,不再快速恶化。
“每月坐诊,都能碰到四五例渐冻症患者,很多病人的就诊经历都很曲折。”为黄燕进行诊疗的郑大一附院神经内科徐洪亮教授说,河南首针的落地,意味着像黄燕这类的渐冻症患者,在河南本地就能获得国际前沿的精准治疗。
破冰之举:从“对症”到“对因”的医学飞跃
那么,这款新药究竟“新”在何处?它为何能给患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这需要从渐冻症的病因说起。
徐洪亮教授介绍,渐冻症中有一部分患者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其中,SOD1是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可以把它想象成生产线上一个出了故障的“工人”,它不断生产出有毒的蛋白质,这些“垃圾”堆积在运动神经元里,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死亡,指挥肌肉运动的“指令”无法传出。
过去的药物如同“后勤维修队”,只能尽力维护受损的“线路”(对症治疗),却无法让那个出故障的“工人”停工。而托夫生注射液则是一位精准的“特派员”,它能直接找到出错的SOD1基因指令,从源头上阻止有毒蛋白的产生,实现“对因干预”。这是全球首个针对SOD1-ALS的疾病修正治疗药物,堪称“靶向打击渐冻症的开路先锋”。
徐洪亮教授强调,这一飞跃意义重大,但“早诊断、早治疗、长坚持”至关重要。作为精准诊疗的第一步,基因检测必不可少。徐洪亮教授特别强调,“由于大多数病例为无家族史的散发类型,公众更应提升对早期信号的识别能力。一旦出现持续的、不明原因的肌肉无力萎缩,尤其是没有感觉障碍时,就应高度警惕,尽快到神经内科就诊。”徐洪亮教授说。“再明确诊断后,通过长期、规律的治疗,才能持续抑制毒性蛋白,为运动神经元争取更多存活时间,帮助患者在‘赛跑’中赢得优势。”因此,他建议所有ALS患者都尽早接受基因检测,以明确病因,抓住精准治疗的机会。
据了解,该药在海外的售价为14230美元,患者第一年需注射14剂,治疗费用总计约为140万元人民币。目前已有相关的慈善援助项目提供支持:负荷期:购买一针,额外两针免费;维持期:购买三针赠送三针,如此往复。经补贴后患者的首年自费费用已经不到海外定价的一半。
“罕见病药物能够研发上市非常不易,由于有巨大的科研成本,价格通常都会比较高。”对于如何进一步提升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徐洪亮教授也表示,“国家已为创新药物开辟了多元化的支付渠道,例如商保创新药目录,以及商业保险、惠民保等多层次保障体系。我们期待通过这些机制,有效提升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切实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