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郑州9月25日消息(记者 张丽娜)2717.75万——这是河南的教育人口总数,占全国的8.26%。这意味着,全国每12个教育人口中,就有1个在河南。管理好、发展好这个中原沃土之上的庞大教育体系,这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十四五”以来,河南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河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央广网记者 张丽娜 摄)
产业有需求,高校有服务:七成学科专业支撑重点产业链群
“十四五”是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为紧密对接河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全省高等教育体系持续优化结构、提升服务能力,初步形成“产业有需求、高校有服务”的融合发展格局。
作为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机制改革的首批试点省份,河南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本省重点产业链群,持续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围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瞄准破解产业“卡脖子”难题,河南高校产出了“高端轴承”“小麦新品种”等一系列创新成果,切实做到“社会和产业有需求,高校有服务”。
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自锋介绍,通过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省重点学科和本科专业对河南重点产业链群的服务支撑比例均已超过70%。
不仅如此,河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幅提高至60%,较“十三五”末提高8个百分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在此背景下,河南高水平大学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通过超常规专项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和7所高校“双一流”创建已呈现厚积薄发之势。
优化专业结构,贯通成才路径,职业教育“立交桥”加速成型
为适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河南作为制造业大省,正全力加速构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十四五”期间,通过优化专业结构与贯通成才路径,一个与现代产业体系共生共长的职业教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别荣海表示,职业院校已成为产业一线新增劳动力的主力军,全省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7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92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了省辖市全覆盖。
在法律与政策层面,《河南省职业教育条例》的出台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坚实保障。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国强介绍,河南通过“增、撤”并举动态优化专业设置——“十四五”期间,高职学校新增专业点2893个,撤销2027个,提升了专业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同时,职业本科学校从1所增至3所,专科学校从94所增至116所,初步打通了从中职、专科到本科的升学通道。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基础教育由“大”向“强”,背后是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提升和真金白银的投入。河南正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河南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与教育治理,推动基础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河南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7万个,改善700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培育中原名师169人、省级名师及骨干教师4.1万余人;通过“特岗”“优师”“农硕”等计划,五年为农村输送约7万名优质师资……这些数据勾勒出河南这个教育人口占全国8.26%的教育大省在基础教育领域扩优提质的坚实步伐。
新高考平稳落地,12种选科组合拓宽学生多元成才通道
2025年河南首次新高考平稳落地,据了解,新高考采用“3+1+2”模式,除语文、数学、外语作为必考科目外,可选择的科目组合从原来的“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转变为12种科目组合,充分尊重考生选择权。
据统计,今年高考选择非传统“文理”组合的考生占比超过32%,这让学生最大限度实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录其所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院长董学胜表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形成了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国家选才、有利于社会公平、有利于教育强省人才强省建设的高考招生制度。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新阶段开启的关键节点,河南以2717.75万教育人口的扎实耕耘,书写了一份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规模扩大”到“质量提升”的厚重答卷,高质量教育体系正在中原大地加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