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张克瑶】9月26日,第十五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纳米有色金属新材料合作交流活动在郑州举行,济源纳米产业在活动中向与会嘉宾进行展示。活动现场,济源签约锌资源综合利用提升改造、新能源硅碳一体化生产基地、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基地等项目。
全国第三大纳米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在济源
济源因济水发源而得名,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城市、郑州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唯一全域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全省唯一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有色金属材料是济源的传统优势产业。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徐衣显在活动现场致辞中介绍,济源铅产量占全国的20.2%,矿产银产量占全国的43.63%,是亚洲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河南省重要的钢铁、化工、能源生产基地。
纳米产业是济源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徐衣显表示,自2003年与河南大学合作共建纳米材料中试基地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济源已成为继苏州、广州之后全国第三大纳米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纳米材料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除了河南大学,济源纳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科研机构的支持。自2019年以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济源市人民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23年6月,双方正式签署《促进纳米科技创新发展合作协议》,共建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发展。
“我们共同推动了鸿辛橡胶、星翰科技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纳米项目在济源落地。”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施兴华在活动现场致辞中说,纳米技术可为有色金属材料赋予更高的强度等功能,期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推动纳米技术与有色金属产业的深度融合,支持济源打造“中试-孵化-产业化”全链条载体,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平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
应用场景广阔,济源纳米产业迎来产业新伙伴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有色金属产业高地,济源是全省有色金属冶炼与新材料研发体系的重要一环。
正如施兴华所言,纳米技术和有色金属材料结合出的纳米有色金属新材料,将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端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拓展。纳米有色金属新材料的产业化,同样需要项目支撑。活动现场签约项目如与纳米技术结合,有望助推济源纳米产业发展。
活动现场签约仪式上,锌资源综合利用提升改造、克井冶炼渣资源循环利用、新型显示与光电器件关键材料制造、超硬质耐高温复合新材料、新能源硅碳一体化生产基地、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基地、人工培育钻智能生产线、电池用纳米级碳酸锂等项目现场签约。
其中,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基地项目由济源市人民政府北海街道办事处和领湖智能(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领湖智能)签约。领湖智能负责人程至强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介绍,公司总部在深圳,济源项目主要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方向舵机的智能制造产线,用于满足全球范围内的桌面消费人形机器人的产能扩张和生产。
针对纳米技术、纳米材料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应用,程至强认为,材料是基础领域,和人形机器人可以结合的地方很多,但是需要材料公司和机器人零部件产业双向奔赴、互相靠近。
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党组成员、副市长赵会生在专题推介中介绍,济源市人民政府与河南大学合作共建的纳米材料产业园,是全国唯一在化工园区建设的纳米材料产业园,产业园分中试基地、初创孵化园、产业转化园、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综合服务园区五大功能板块,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小试、中试和工程验证平台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孵化基地。
济源纳米产业已成功孵化出多项产业成果
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小试、中试和工程验证平台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孵化基地,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已成功孵化出多项产业成果。
河南大学纳米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试基地主任李小红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中试基地共承担60余项国家级项目,43件专利获得应用,20余项技术完成中试放大,16个系列产品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比如油溶性纳米铜、特种纳米二氧化硅、湿法混炼橡胶复合材料等系列产品等。
目前,济源产业也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鸿辛橡胶建成全国首套纳米湿法混炼胶连续生产线;星翰科技的低温银浆和银包铜浆料性能国际领先,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相关技术的自主可控,超银包铜粉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首批次新材料;龙兴钛业的二氧化钛打破美日等国技术垄断,目前产能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
济源纳米产业还将在更多材料领域延伸,为济源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更强的材料支撑。“下一步,我们将以纳米材料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引进纳米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碳基材料等前沿项目,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纳米产业集聚区。”赵会生说。
责编:陈玉尧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