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善忻府
“很多人看到我们的葡萄,第一句话就是‘这不是阳光玫瑰吧’。”在忻府区光子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大棚里,负责人刘玲拿起一串黄绿色的葡萄,笑着解释,“他们觉得阳光玫瑰该是翠绿饱满、紧紧抱团的,但我们的不一样——这是自然长出来的样子。”
走进大棚,没有密集的果穗和统一的套袋,葡萄藤下铺着腐熟的农家肥,阳光透过叶片洒在松散的果穗上,每颗葡萄都带着淡淡的光泽。刘玲蹲下身,轻轻触碰土壤,“从栽苗到挂果,我们没搞过特殊干预,就靠这些腐熟养分慢慢养,葡萄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结果、什么时候成熟,全跟着季节走,不催不赶。”
也正因这份“慢”,这里的阳光玫瑰有了独有的标识:颜色是黄中带绿的暖色调,不像统一培育的那般鲜亮,却透着自然成熟的质感;果穗松散,每颗葡萄都有足够空间吸收养分,个头虽不算特别均匀,却颗颗饱满;最特别的是口感,摘下一颗咬开,脆嫩的果肉裹着清甜的汁水,咽下去后,口腔里还会留下淡淡的玫瑰香气。“好多老客户说,这味道像小时候吃过的葡萄,纯粹又香甜。”
不追求“高颜值”,也不跟风做线上营销,刘玲的销售模式透着一股“实在”。“我们没开淘宝店,主要靠老客户口口相传。”她解释,一方面是自家葡萄并非“优势产区专属”,不想靠噱头吸引远客;另一方面,自然成熟的果子保鲜期短,长途运输容易坏,不如让本地朋友吃到最新鲜的口感。“本地客户上门采摘,或者给周边水果店供货,既能保证新鲜,也能让大家吃得放心。”
每年葡萄成熟季,大棚里总会迎来熟客的身影。有的带着孩子来体验采摘,有的特意多买几箱送给朋友,“有位老客户每年都来,说外面的葡萄吃得多了,还是咱这的味道最对胃口。”刘玲笑着回忆,去年还有熟客带着相机来,说要拍一组“葡萄棚里的秋日写真”,黄绿的葡萄串成了最好的背景。
如今,光子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阳光玫瑰已经进入了采摘期,合作社提供了亲子采摘项目,让城市中的家庭有机会亲近自然,了解葡萄生长的真实环境,这种体验式的销售模式也成为了他们的一大特色。除了阳光玫瑰,棚里还种着灯笼红香瓜、富硒无籽西瓜、西红柿等农产品,都是用同样的“原生态”方式培育。
“现在大家对‘科技与狠活’的食品越来越警惕,我们就想种点让顾客吃着踏实的东西。”刘玲望着棚里的葡萄藤,语气坚定:“让每颗果子都长出让人安心的味道,这就是我们最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