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张劭辉 孙凯杰】从近乎零基础起步,短短五年间,平顶山尼龙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依托中国尼龙城项目,通过要素“洼地”的创新模式,成功探索出一条地方国企服务实体产业之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创新破局,打造要素“洼地”筑基新城
高耸的建筑、四通八达的管廊、干净繁忙的厂房,是大河财立方记者来到平顶山中国尼龙城的第一印象。
长期以来,尼龙是平顶山的优势产业,多家龙头企业也从这里走向全国。但由于各种原因,产业集聚效应潜力仍待开发。2018年,《河南省尼龙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印发,标志着前身为原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的尼龙城,加速迈入快速发展阶段。
不过在当时,肩负尼龙城核心区基建重任的平顶山尼龙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尼龙建投),还面临着无资产、无现金流、无融资渠道的严峻挑战。
破局的关键在于创新融资模式。团队新任管理层到任后,通过合规招标,将园区水、电、气、热及污水处理等特许经营权整合打包,凭借未来收益预期和对区域战略的发展信心,成功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的首笔项目贷款。这笔在疫情期间落地的“及时雨”,有效引领了后续投入。
“政策性融资具有成本低、年限长的优势,非常适合我们这类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投入。在水、电、气投入使用并带来稳定收入后,尼龙建投能够在正常履行还款义务的同时,保障尼龙城的健康持续发展。”尼龙建投总经理李向军向大河财立方记者介绍。
如今,在尼龙城核心区,覆盖全域服务流体物料输送的公共管廊系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介绍,该系统由尼龙建投公司统一规划设计建造,企业可便捷租用这些管廊,实现流体原料和产品的点对点高效、安全运输。例如中科瑞景气体有限公司通过管道引入中国平煤神马尼龙科技公司排空的己二酸尾气,年产18000吨氧化亚氮,出口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产品均供应于全球头部半导体企业。
更为核心的吸引力,在于尼龙建投倾力打造的生产要素“洼地”。通过特许经营权的整合运营与精打细算,园区工业用水价格保持全省最低水平,天然气价格显著低于周边市场。平顶山尼龙城电力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赵江涛介绍,通过配置新能源、投资光伏、风电、储能等项目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尼龙建投打造了将项目投资取得利润让利园区企业的商业模式,逐步实现降低园区企业用电价格,践行国企担当。
尼龙建投还与河南城建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将高校研究生、博士人才作为后备力量,系统性做好资源整合及项目谋划、设计,进而可行性实施。这些实实在在的低成本、高效率要素保障,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集聚饱和,高质量发展提质增速
扎实的基础设施和显著的要素成本优势,如同强磁场,吸引着产业链上的优质企业纷至沓来。
如今,这里汇聚了一批代表新质生产力方向的标杆企业:入股支持的河南神马芳纶打破了国外高性能纤维垄断、从沿海迁移而来的尼龙新材料巨头恒泰源、奥峰、三信科技,中科瑞景通过生产氧化亚氮,产品持续供应到海外头部半导体企业。
产业链的完整性、要素成本的优势以及高效的公共管廊物流体系,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研发与生产。
“我们是耗电大户,每个月的耗电量都在一两百万度。”园区内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介绍,“由于公司主营业务是做尼龙6的切片,园区的产业发展比较齐全,能源的价格也很优惠,最后落地这里也是很快就决定了。”
随着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的逐渐完善,平顶山港距离“直达长三角”再进一步,500吨级试航船已经试航成功了,距离满足开港运营条件越来越近。届时,物流成本将大幅下降,为尼龙城的产业外循环带来更有利的增长点。
2025年伊始,以尼龙建投为基础的平顶山鹰城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组建,并成功取得产业投资类AA+级主体信用评级。如今,尼龙建投资产规模已超百亿元,年营收近10亿元。通过专业化、市场化运作,这家地方国有企业,成功实现了与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频共振。
责编:刘安琪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