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曹怡然 见习记者 高磊 通讯员 勾志彦 文/图
在南阳市卧龙区英庄镇卫生院,只要急诊科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那句“快叫高院长来!”,所有医护人员便知道,又来了危重病人。
2025年9月12日清晨7点半,执行院长高伟超已穿戴整齐,坐在诊室里查阅前一天的病历。这是他从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下派至英庄镇卫生院的第1200天。三年来,他累计参与急诊出车382次,完成急诊处置1354例,从群众眼中的“市里专家”真正变成了“咱们的健康守门人”。
“有他在,我们就敢上了”
2024年8月的一个清晨,急诊室里传来急切的呼救声:“突发偏瘫,怀疑脑卒中!”李湖村村民赵叔右侧肢体无法活动、言语不清,家属情绪激动。静脉溶栓治疗在基层医院少有实践,风险高、压力大,现场医护人员一时难以决断。
“立即准备静脉溶栓!”高伟超迅速到位,果断决策。他精准计算用药剂量,全程守在床边监测生命体征。30分钟后,患者肢体逐渐恢复知觉;两小时后,已能清晰交流、自主抬手。
“要不是高院长当场拍板,后果不堪设想。”参与抢救的杨策医生说,“是他给了我们应对复杂病情的勇气。”
从“转诊”到“救治”,他重塑基层急救模式
高伟超不仅自己技术过硬,更致力于提升整个卫生院的救治能力。他牵头推进胸痛、卒中救治单元建设,制定标准化流程,组织团队培训。2023年,卫生院通过胸痛救治单元验收;2024年,卒中单元也成功落地。至今,已独立完成静脉溶栓7例,患者均恢复良好。
更重要的是,他改变了基层医护“遇重病就转院”的思维定式。“我们要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既要‘转得及时’,更要‘救得及时’。”
“他是院长,更是和我们一起守夜的医生”
2024年3月的一个深夜,一位高龄肠梗阻患者被送到急诊。常规处理无效,手术风险大,家属焦急万分。高伟超毫不犹豫,亲自上前为患者实施灌肠。二十多分钟里,他始终半跪在平车旁,一边细致操作,一边温言安抚,直至患者症状缓解。
“他是执行院长,但从不远离临床。”护士姚筝说,“最苦最累的操作,他总是亲手做到位。”
“这里需要我,我就留下来”
每年,上级医院都会征求他的意见:是否有困难?是否想回调?高伟超总是同样回答:“没有困难,这里的情况我最熟悉,我留在这里更合适。”
1200个日夜里,他经历了暴雨夜出诊的艰辛,也尝过寒冬凌晨转诊的寒风凛冽。从致命性胸痛到儿童急症,从复杂创伤到农药中毒抢救,他始终冲在最前面,成为危急时刻最可靠的“定海神针”。
记者手记:
高伟超用1200天的坚守诠释了医共体建设的真谛——不是“蜻蜓点水”,而是“深深扎根”;不是“人才空降”,而是“共同成长”。他不仅留下技术,更铸就信念。如今在英庄镇,老百姓常说:“有病不怕,有高院长在。”——这或许是对一名医者最高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