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农村人很少去祭拜祖先?”这样的问题让人感到问得莫名其妙,太偏颇了。以下就这个问题为什么过于偏颇来讨论一下。
前不久,我顺道去一个二线城市看望发小。他非常高兴,没有到外面的饭馆接待我,而是请我到家里吃饭。
在位于17楼的家里,发小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饭菜摆上桌后的开饭前,发小将家里的门打开,嘴里念念有词,等了好一会,发小才邀请我及喊家人上桌用餐。
发小虽然进了城,住在楼房里,但他仍然继承了家乡祭祖的规矩,家里有好菜时,仍然想到自己的祖先,饭前进行简单的祭祀。
发小跟我说,自从他父母去世后,他也就理所当然接过了祭祀祖先的任务。
日常家里做了好菜,要简单的祭祀一番。这种祭祀,不用点香烛,也不用烧纸,在开餐前把祖先“请”来享用即可。
在乡下老家,这种祭祀也是一种的形式,也不用点香烛和烧纸,更不用跪拜。如果父母去世不到三年,需给他们摆碗筷。喝酒时倒酒,吃饭的时候盛饭,饭后敬茶。
祭祀用的就是一只碗,盛饭、倒酒、敬茶三个环节,都是象征性的,表示一下就可以,免得造成浪费。
在老家,每逢初一和十五、父母(也有的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岳父母感情深厚,也纳入范围内,一般来说只敬父母)生日、忌日,要在堂屋里早晚燃香、点灯、烧纸祭祀先人。
发小告诉我,这些燃香、点灯、烧纸祭祀形式,在城市里的楼房是做不到的,但又不能“冷落”先人,于是,就在这些日子里,就把祭祀的形式进行了简化,不用燃香、点灯、烧纸,或是中午,或是晚上,弄几个好菜祭祀一下,也算是尽了心意。
现在很多农村乡亲进城居住,随着环境的变化,在祭祀祖先的形式上也随之改变,但是,只要心里想着先人,也就算是尽了孝心。
有的人说“为什么农村人很少去祭拜祖先”,这种说法,要么是对农村风俗的不了解,要么就是对农村祭拜祖先传承的不了解。
在农村,除了传统的逢年过节,当地民俗中规定的祭祀祖先日子之外,比如,清明、中元、重阳、寒衣、冬至、除夕或大年初一(这些节日有的地方只有一两个,有的地方多一些)等,我国古人早就将祭祖融入到日常的家庭生活之中。
其实农村传统祭拜祖先,还有一个传承的问题。
多年来,农村存在一种现象,不管是日常祭祖,还是节日祭祖,包括姓氏家族历史上形成的祭祖特定日期,也不管墓祭,还是室祭(包括家里、祖庙等室内祭祖),大多以上了年纪的为主,各种礼仪都由家里年长者主持。
年轻人只跟着年长的背后施礼、协助做事等。因此,很多的年轻人对祭祖并不当回事,还有少数年轻人认为这种祭祀没有必要,有的别别扭扭,很不情愿,有的牢骚满腹,口里讲怪话,认为是一种迷信。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真正开始理解祭祖的意义。到了自己成为家长,带领儿孙祭祖时,就变得十分虔诚。
因此,在农村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年轻人并不是很喜欢祭祖,只能有到了一定的年纪,才开始接受祭祖。这也可能是有的说“为什么农村人很少去祭拜祖先”的真正原因。
现在农村一些比较年轻的民众,因长期在外工作或者经商、务工,家里有老人的,根本用不着考虑回乡祭祖,或在家里日常祭祖。即使回家祭祖,大多是家里老人的召唤。
家里有父母在,也就由父母来承担这项任务,年轻人基本上不用管事。
只有当父母都离世了,自己成为家里的家长或老人,祭祖的事也就落到了自己身上,从心理角度来说,人们认为应该祭祖了。
这种现象,不仅现在的农村如此,过去传统思想浓郁的时代也同样如此。这就是我国农村祭祀文化中的一种传承方式。
时代在发生变化,有些祭祖的习俗也随着发生变化。过去农村,有“七十不上坟”、“七十不跪拜”之说,通常来说,那时的农村,上了七十岁的老人基本上不用主持祭祖活动了,提前将祭祖的接力棒交给了后一代。
现在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平均寿命增加了,再加上六十岁以下的人大多外出,不在身边,七十岁老人主持祭祖活动就很正常了。
过去农村有“五十不抬棺”之说,现在农村五六十岁,甚至七十岁依然是农村抬棺主要劳动力。过去农村还有“六十不下田”之说,现在农村种田的人,六七十岁的老人是主力。
由此可见,有人提出“为什么农村人很少去祭拜祖先”这样的疑问,是不准确的。
祭祖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的传承问题,有的家族或家庭传承得比较好,有的家族或家庭传统得比较少,这种现象在过去传统农村,同样存在。但是,对于农村大多数家族或家庭来说,还是传承得比较好的。
个别人并不了解这种情况,如果用自己家庭很少有祭祖,去衡量、推测别人家族或家庭也是如此,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本身就是偏面的,也是错误的。
对于农村绝大多数家族或家庭来说,他们还是非常重视祭祖的,至于他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祭祖,很多事情外人是无法知晓的,他们也没有必要让外人知晓。我们不能据此武断地说“农村人很少去祭拜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