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凌晨的南亚夜空,一场短暂却影响深远的空战,彻底改写了印巴空中力量的博弈格局。当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机被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锁定击落时,印度军方此前宣扬的“南亚制空权垄断”神话轰然破碎——尽管印度官方仍嘴硬宣称“取得战术胜利”,但战机残骸的证据,让其不得不直面“战力短板”的残酷现实。
这场惨败如同一记重锤,砸醒了印度空军的幻想,也催生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爆兵式”军购计划:拟斥资超400亿美元采购114架“阵风”、140架苏-57和97架“光辉”战斗机,试图以“数量堆砌”快速重建空中优势。
然而,这场看似激进的军备扩张,却暗藏着战略失衡的隐患;而巴基斯坦一句“有歼-35就够了”,则道破了现代空战“体系制胜”的核心逻辑。
印度400亿美元军购背后的“空战焦虑”
印度空军的军购清单,从一开始就带着“补窟窿”的仓促感。在5·7空战中,印度仅有的36架“阵风”暴露了致命缺陷——雷达探测距离不足,在歼-10CE的先进雷达面前提前暴露目标;发动机推力有限,难以实现高速机动规避,甚至就连巴基斯坦装备的“枭龙”Block3战斗机的性能都比不了。
这场失利让印度意识到,仅靠少量先进战机无法支撑其“大国空军”野心,于是便有了114架“阵风”的采购计划,拟斥资超220亿美元通过“同型号扩编”快速填补中队缺口,维持对巴基斯坦的数量优势。
紧随“阵风”之后,印度又将目光投向了俄罗斯的苏-57。作为印度眼中“唯一可及的五代机”,苏-57被赋予了“构建代差优势”的重任——印度国防部计划以“整机采购+本土组装”模式引进140架,试图凭借其“隐身特性”和远程打击能力,深入巴基斯坦腹地打击关键目标。
这一选择看似合理:美国的F-35不仅有严格的购买限制,还存在“后门操控”风险,而俄罗斯作为印度传统军售伙伴,似乎是更稳妥的选项。印度《印刷报》甚至高调宣称,苏-57搭载的R-37M导弹(射程300公里)与“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能“彻底打破巴铁防空体系”。
更令人瞩目的是,印度在采购外购战机的同时,还于2025年9月25日与本土的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签署了价值70亿美元的合同,采购97架国产“光辉”MK-1A战斗机。
这款耗时40余年研发的轻型战机,原本设计目的是替换老旧的米格-21,却因性能平庸在5·7空战中连“战略预备队”的资格都没有——当时印度空军从全境抽调幻影-2000、米格-29等老旧装备驰援前线,“光辉”却始终未现身。即便如此,印度仍将其视为“国产骄傲”,甚至有媒体将其与“六代机”相提并论。
从表面看,114架“阵风”、140架苏-57与97架“光辉”的组合,将让印度空军战机总量突破600架,规模直逼区域军事强国。但细究之下,这份清单却充满矛盾:“阵风”的采购是为了“补量”,苏-57是为了“提质”,而“光辉”则更多是政治妥协的产物——其生产厂家HAL作为印度国企,若失去订单将面临生产线停滞风险,所以官方强制空军方面“认购”这款战力存疑的国产装备。
更棘手的是,印度年度国防资本预算不足200亿美元,400亿美元的军购计划必然挤压“光辉”MK-2与AMCA五代机的研发资金,使其陷入“依赖外购-国产滞后-更依赖外购”的不良循环。
苏-57的“五代机假象”:印度的押注与隐患
印度对俄罗斯苏-57战机的期待,本质上是对“五代机代差优势”的执念。但全球主流军事机构与专家早已指出,苏-57的“五代机身份”存在巨大争议——它更像是一款“强化版四代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隐身战机。
美国《军事观察》杂志通过卫星图像分析发现,苏-57的机身接缝处未做隐身处理,发动机尾喷口缺乏红外隐身设计,其雷达反射截面(RCS)约为0.5平方米,是中国歼-35的50倍以上(歼-35的RCS被评估为0.01左右)。这意味着在空战中,歼-35可在200公里外探测到苏-57,而苏-57要到40公里内才能发现对手,那么苏-57在空战中将完全不是歼-35的对手,这样一来,“先敌发现、先敌打击”的优势完全倒向巴铁一方。
这里还需要说一嘴的是,苏-57的缺陷并非“技术细节问题”,而是源于俄罗斯军工“重机动、轻隐身”的设计理念偏差。俄罗斯军工长期将“超机动+远程火力”作为核心优势,对隐身性能的重视程度远低于中美五代机——这种理念在现代空战中已经落伍,毕竟“看不见的敌人”才是最危险的。
比如在这次的印巴空战中,歼10CE战斗机之所以能击落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斗机、苏30MKI战斗机、幻影2000战斗机和米格29战斗机,凭借的正是出色的雷达性能和霹雳-15E导弹超远距离的打击能力,于是上演了一场经典的超视距空中打击,印方战斗机还没有发现巴方的歼10CE战斗机,就被其发射的导弹击落了,这其实也是在宣告战斗机的近距离“狗斗”模式已经作古。
此外,俄罗斯孱弱的军工生产能力,让印度的苏-57采购计划充满不确定性。截至2025年9月,俄罗斯空天军自身仅列装20余架苏-57,且频繁曝出发动机可靠性不足、航电系统故障等问题;受西方制裁影响,苏-57的核心零部件供应断裂,生产线处于“半停滞”状态,连俄军的订单都需优先保障,印度140架采购量的交付日期恐怕要等到猴年马月了。
即便印度推进“本土组装”,难度也远超预期。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此前组装苏-30MKI时,良品率不足60%,还多次出现机身结构强度不达标、航电系统兼容性故障等问题;而苏-57的技术复杂度远超苏-30MKI,HAL至少需要5-8年的生产线建设、人员培训与技术磨合,才能具备组装能力——这与印度军方宣称的“3年内形成战斗力”完全脱节。换句话说,印度寄望于苏-57构建“空中代差优势”,很可能最终沦为一场“远水救不了近火”的空想。
巴铁的“精准破局”:歼-35为何能“以一敌三”?
由于背后有中国这棵大树,面对印度的“爆兵式”军购,巴基斯坦的应对策略其实十分简单。当印度忙着罗列采购清单时,巴基斯坦空军司令仅淡淡回应:“我们不需要堆砌数量,有歼-35就够了。”
这句底气十足的表态,背后是对现代空战“体系制胜”逻辑的深刻理解——相较于印度“零散采购、各自为战”的混乱布局,巴基斯坦选择以歼-35为核心,构建一套由中国打造的完整的信息化作战体系,用“质量+体系”对抗印度的“数量堆砌”,是完全可以做到胜券在握的。
歼-35的性能优势,恰好精准克制印度的三款战机。作为全球首款专为舰载与陆基通用设计的五代机,歼-35的隐身能力堪称“空中幽灵”——其RCS仅为0.01平方米左右,这意味着印度的“阵风”与“光辉”根本无法在空战导弹的有效射程内发现它;即便是雷达性能更强的苏-57,也需逼近至40公里内才能探测到歼-35,而此时歼-35早已在200公里外通过双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锁定苏-57这样的目标,想打掉它,只需按一下导弹发射按钮。
在武器配置上,歼-35的内置弹舱可挂载6枚霹雳-15E远程导弹,射程远超印度装备的各种空对空导弹,能实现“先敌开火、先敌脱离”的安全打击方式;而8吨以上的武器挂载量,还能让其具备执行对陆、对海打击任务的多用途能力,一架歼-35战机即可胜任印度“阵风+苏-57”的双重职能。
更关键的是,歼-35并非“孤立的战机”,而是一套中国化空中作战体系的核心。它可与巴基斯坦已列装的ZDK-03预警机、“翼龙”无人机、红旗-9防空导弹系统乃至天上的卫星形成数据链协同,构建“预警机引导、无人机侦察、歼-35打击、防空系统兜底”的一体化作战模式。
巴基斯坦军事专家扎尔万·阿里曾作出过这样的形象比喻:“印度的苏-57是一把锋利却没有刀鞘的剑,而歼-35是一套能串联所有武器的‘作战中枢’——它能让预警机的探测范围延伸,让无人机的侦察数据实时共享,让防空导弹的拦截效率提升,这种体系化优势,才是现代空战的制胜关键。”
从交付速度来看,歼-35更会让印度的军购计划相形见绌。中国拥有全球最成熟的五代机生产线,歼-35的月产能可达8-10架甚至更多;参考此前歼-10CE交付巴基斯坦的速度(从签约到首批交付仅用14个月),一旦双方正式签约,巴基斯坦最快1年多就能接收首批歼-35,3年内即可形成完整作战能力。
而印度的114架“阵风”需等待法国达索公司排产,140架苏-57面临“俄方产能不足+本土组装滞后”的双重困境,97架“光辉”MK-1A更是有“成本上涨、交付延误”的前科——此前“光辉”的采购案中,多次出现费用超支、美方卡住发动机、交付时间延后等问题,本土化也未必就能及时供应。
南亚天空的新平衡:从“数量竞赛”到“体系对抗”
印度这场规模空前的军购,本质上是对5·7空战惨败的“应激反应”,却陷入了“重数量、轻体系”的误区。印度一直将“武器进口”视为提升军力的捷径,却忽视了自主研发与体系整合能力的建设——从耗时40年仍性能平庸的“光辉”,到组装苏-30MKI时的良品率危机,再到如今对苏-57“盲目押注”,都暴露了其“战略短视”的短板。
即便印度最终凑齐114架“阵风”、140架苏-57与97架“光辉”,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体系的战机,也难以形成有效协同——“阵风”的北约制式数据链与苏-57的俄制系统很难兼容,最终很可能沦为“各自为战”的“装备拼盘”。
而巴基斯坦只需选择歼-35,这不仅是选择了一款先进战机,更是选择了一套“可快速落地、可长期升级”的作战体系。歼-35一旦进入巴基斯坦,将让巴空军跳过“四代机数量竞赛”的阶段,直接迈入“五代机体系对抗”的时代——它无需像印度那样在“阵风”、“苏-57”、“光辉”之间纠结,只需围绕歼-35优化现有装备配置,即可实现战力的“跨越式提升”。
正如5·7空战中歼-10CE以“技术优势”击败“阵风”那样,未来若印巴再次发生空战,配备歼-35的巴基斯坦空军,很可能重现“以少胜多、以优胜劣”的战局,让印度再次尝到“有装备无优势”的苦果。
南亚天空的力量平衡,正随着歼-35与苏-57的博弈悄然重塑。印度试图通过“买买买”实现制空权垄断,却忘了现代战争早已不是“装备数量比拼”的时代;而巴基斯坦以“体系化思维”选择歼-35,不仅守住了自身安全底线,更为区域和平稳定注入了“理性力量”。
或许正如军事专家所言:“未来南亚的空中对抗,不会是印度350架战机对巴基斯坦几十架歼-35的‘数量碾压’,而是印度‘装备拼盘’与巴基斯坦‘体系作战’的较量!”很显然,后者的胜算更大。
消息来源:《北京日报》9月30日报到《印度被曝采购97架国产“光辉”战机,米格-21战机将退役》
沙特国庆展出带沙特国旗的歼20模型,沙特三军将领集体来访!来“进货”了?
天问二号已飞到4300万公里外,天问三号火星取样两年后出发,天问四号4年后开始“太阳系长跑”
美媒称中国开建第一艘核动力航母,排水量达12万吨,比美国“福特”级航母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