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郑州10月7日消息(记者 郝振青)眼下正值河南“三秋”生产攻坚关键阶段,异常偏多的降水成为影响农事的核心因素。进入10月,多雨格局未发生明显改变。截至10月6日8时,全省平均降水量50.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1倍。土壤墒情方面,76%的测站土壤偏湿,43%的测站土壤水分过饱和,虽较10月2日略有下降,但泥泞的田间让普通收割机难以作业,履带式收割机成为抢收主力。
统筹联动 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面对持续阴雨天气,南阳市宛城区全力统筹气象预警、田间抢收、秋粮收储等诸多环节,在利用降雨间歇期组织履带式收割机进行抢收的同时,通过开放公共场地、协调烘干设备满负荷运转等方式,确保秋粮晾晒烘干需求得到保障,全力以赴打好秋粮“保卫战”。
在宛城区红泥湾镇,当地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机械+人工”的形式,打出“跨区联动、协同推进”组合拳,依托50余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进行机械化作业,组织13支“助农抢收服务队”,帮助群众解决农机调配、道路通行、粮食烘干、销售等问题,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一处烘干站内,机械设备进行粮食搬运作业(央广网发 吴双 摄)
宛城区红泥湾镇组织履带式收割机全力抢收秋粮(央广网发 吴双 摄)
机械人工齐上阵 抢抓降雨“空窗期”
针对近期连续阴雨天气对“三秋”生产造成的影响,濮阳市台前县抓住降雨“窗口期”,及时组织履带式收割机在土壤湿度较大的地块抢收玉米,同时针对不便机械作业的小地块,组织干部群众齐上阵,开展人工抢收。
履带式收割机在收割玉米(央广网发 侯婷婷 摄)
“今年家里种了三百多亩地,趁这两天不下雨,抓紧来收玉米。现在用的履带式收割机收割玉米,争取两三天全部收完。”台前县种粮大户叶继勇说。
为应对收获后粮食晾晒难题,台前县确保烘干设备全力运转,保障湿粮收获后可及时烘干、顺利销售;协调开放文化广场、非交通主干道等公共空间,为农户提供充足的晾晒场地。
同时,台前县农业农村局还对 “三秋” 生产实行日调度机制,全面统计田间积水情况、排水进度、玉米收获面积等关键数据。截至目前,全县玉米收获面积已超六成。
烘干减损“双发力” 提质增效稳丰收
“多亏了烘干塔,刚收的湿玉米能直接拉来烘干,不用担心玉米发芽霉变了。”近日,漯河市郾城区新店镇种粮大户赵哲峰说,他种植的680亩玉米,经烘干处理后水分含量稳定在14%以下,不仅品质有保障,还能卖出好价钱。
为保障抢收进度,郾城区通过漯河北高速口接待服务站截引、与驻马店等地对接跨区引机等渠道,最大限度引入履带式收割机,采用“机械+人工”双轨收割模式,确保应收尽收。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履带式收割机120余台。
大型收割机在田间抢收玉米(央广网发 张星 摄)
针对部分小农户烘干设备不足的情况,郾城区农业农村局协调大型烘干企业、合作社开通“代烘服务”,为农户提供收割、运输、烘干的“一条龙”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烘干秋粮9.5万吨,为农户减少因霉变、发芽造成的损失超1700万元。同时,该区积极推广玉米籽粒直收、大豆机械收获等技术,减少收获过程中的抛洒损耗。
明确抢收窗口期 全省秋收已超六成
10月6日,河南省气象局数据显示,9月以来,全省降水、阴雨日数均打破1961年以来同期纪录。10月多雨态势持续,未来十天,全省大部以阴天为主,降水呈现区域不均特征。
针对当前天气形势,河南省气象部门明确了关键抢收窗口期。10月6日至9日豫东、豫南及豫中局部,14日后豫北大部降水减少。这两个时间段需集中人力、物力推进收获。截至10月6日17时,全省秋作物已收获7263万亩,占总面积的62%,日进度达426万亩。
10月6日,河南省政府召开“三秋”生产会商研判会。会议要求,要抢收提速,改装轮式机械提升通行能力,同步组织人工抢收;要烘干扩容,创新设备补贴方式,发挥粮食经纪人作用,挖掘场地供群众晾晒;要收购托底,监测稻谷价格、适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落实受损粮食处置办法,严防不合格粮食流入口粮市场;要理赔增效,推动保险机构精准核查灾情,开通绿色通道预赔付,帮扶困难群众防返贫;要麦播备战,沿用“四补一促”经验,制定晚播小麦技术方案。
截至目前,全省已设置2900个粮食烘干中心(点),可用粮食烘干机械4963台。
土壤偏湿地块的腾茬散墒同样紧迫。当前,河南省正在推进已收获地块加快腾茬,对过湿地块采用开沟、翻耕等方式散墒降渍,为小麦适期播种创造条件。根据麦播技术指导意见,豫北适播期为10月8日至15日,豫中、豫东为10月10日至20日,豫南为10月15日至2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20日至10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