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龙里县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省级示范试点,覆盖湾滩河镇园区村、湾寨社区、石头村与龙山镇余下村、团结村5个村。依托东西部协作关键纽带——湾滩河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的资源优势,着力破解基础设施管护难、产业发展瓶颈、乡村治理薄弱等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龙里河大桥下方的道路。
湾滩河镇素有“龙里粮仓”和“鱼米之乡”的美称,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龙山镇则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些地方曾经面临着基础设施管护难题、产业发展瓶颈以及乡村治理挑战,但如今正通过改革焕发出新的生机。
龙里河大桥下方的道路。
此次改革围绕“产业美、生态美、文化美、生活美、行为美”的目标,创新实施“三个三”机制。
“三为一体”强管护 解决“重建轻管”的难题
龙里县建立健全了“有章为、有人为、有钱为”的长效维护管理机制。在龙山镇余下村,通过完善制度机制,明确了县、镇、村三级的管理责任,让乡村基础设施的管护有章可循。同时,建强管护队伍,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采取不同的管护方式,如公益类项目通过村规民约激励村民主动参与管护。此外,还强化了资金保障,探索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为乡村建设的长效管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现在我们村的道路和设施建好后,‘三为一体’的管护机制让大家都参与进来,道路干净平整,设施也都能用得更久了。”湾滩河镇的村民罗大菊感慨地说。龙里县围绕“谁建设、谁负责、谁受益、谁管护”,建立健全了“有章为、有人为、有钱为”的长效维护管理机制。县级层面出台管理办法,镇级层面制定长效制度,村级结合村规民约细化措施,明确了各类设施的管护主体。同时,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整合资金等方式,确保了管护工作有人做、有钱管。
龙里县龙山镇余下村鱼鳞坝。
“三个模式”助发展 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试点村抱团”发展互利共赢模式,让各村的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湾滩河镇的湾寨社区、园区村、石头村与龙山镇的团结村、余下村,通过“飞地发展、强弱结对”等方式,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农村“资产银行”助农发展模式更是盘活了农村的闲置资产。在湾滩河镇,村民将闲置土地、房屋等资产“存”入村集体代管,村集体通过改造升级后对外运营,如打造集研学、团建、农事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农村“农旅融合”富民强村模式也成效显著,依托龙里河大桥、龙里油画大草原等旅游资源,龙山镇团结村、余下村打造了一批农旅融合示范点,吸引了众多游客,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龙里县龙山镇余下村鱼鳞坝充电桩。
“三个工程”优治理 激发群众的自治主动性
在龙山镇团结村,实施“三个工程”优治理。围绕“一核多元、四治协同”,实施“四治”“五共”“五赋”三大工程,激发群众自治主动性,并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着力提升乡村风貌。通过党建引领,探索“四治融合”机制,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实现了自治、法治、德治与共治的协同推进。“五共养老”工程更是让农村老人感受到了温暖,通过“共商、共筹、共建、共管、共乐”的互助养老机制,建设了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娱乐中心等设施,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同时,通过资源整合、资产置换、群众众筹等配套农村养老互助中心,完善农村养老基础配套设施,满足农村老人养老需求。截至目前,完成监控系统采购4套,改造农村综合服务点100平方米,完成10个以上自然村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龙里县龙山镇余下村村景。
龙里县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项目计划总投资7333万元,通过省级奖补、地方配套及社会资本等多渠道筹措,其中省财政厅4000万,县级自筹653万元,社会资本2680万元。目前,各项改革措施正在稳步推进。预计到今年底,将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家、家庭农场20个、农旅融合示范点2个,完成10个以上自然村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等。
龙里县龙山镇余下村鱼鳞坝。
“现在我们村的风气越来越好,大家都愿意为村里的发展出一份力。”余下村驻村第一书记严正龙说。龙里县通过实施“三个工程”,激发了群众的自治意识,补齐了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了乡村风貌。
龙里县龙山镇余下村鱼鳞坝。
龙里县以农村综合性改革为笔,以东西部协作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为关键纽带,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就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生动图景。这场改革不仅让当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更将东西部协作的帮扶力量转化为乡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振兴路径。(文/图 王家丽、罗思静)
游客行走在龙里县龙山镇余下村鱼鳞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