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让人头疼的农业废弃物,如今成了抢手的“绿色资产”。建设镇浜东村让秸秆变“金条”、羊粪成“宝藏”,通过饲料化、肥料化利用,激活“家门口的生态循环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清晨,65岁的村民顾美香蹬着满载花生藤和秸秆的小三轮车来到村口的“羊羊得益”上海菊杰白山羊合作社,将花生藤和秸秆卸下后,合作社老板开始过磅、登记、兑换。短短15分钟,车上的农业废弃物就换成了发酵好的有机肥。“以前花生藤都要扔去垃圾池,现在运过来能换羊粪,撒到田里菜长得好,还省了买复合肥的钱!”顾美香开心地说。
白山羊作为浜东村的“家门口产业”,已经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惠民项目。吃着新鲜草料长大的白山羊,羊肉质地鲜嫩,没有膻味,在市场上备受青睐。随着知名度提升,浜东村白山羊产业链不断延伸,合作社在市区开设的羊肉馆,也已成为招牌美食店,顾客盈门,生意兴旺。
上海菊杰白山羊合作社负责人徐建忠介绍,合作社长期回收村民手中的秸秆、花生藤、萝卜和大白菜等,这些天然的食材成为白山羊的“专属饲料”。“村民卖草料能增收,我们有好饲料养出好羊,真正实现了共赢。”
家门口养羊,秸秆变废为宝,农民增加收入,生态循环产业的模式使村民感受到了“一垄地上有多重收获”的喜悦,参与感和获得感得到提升。“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建立了‘村民得实惠、产业得发展、环境得保护、集体得壮大’的共赢机制。”浜东村党总支书记陈夏利表示,下一步村里将继续拓展产业链,开发更多生态农产品,让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更有获得感。
浜东村的实践,正是建设镇“5+1”家门口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建设镇通过盘活一垄地、一方田、一片林、一栋楼、一条链和一批人等资源,实现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让农村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家园,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来源:上海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