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张克瑶】“双节”期间疯炒的铜价开始调整。10月10日晚,沪铜主力合约夜盘收于83030元/吨,跌幅4.46%。节前节后,和期货市场一样,现货市场铜价冲高回落,剧烈波动引起铜产业链的关注。
作为铜材大省,河南铜材产量位居全国第六。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河南铜加工企业了解到,短期内铜价大幅震荡对企业现金流影响较大,从中长期来看,如果铜价持续上涨,将逐渐传导至下游市场。
多位铜产业链专家向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对铜加工企业而言,高铜价导致资金占用骤增,建议铜加工企业动态调整原材料采购策略,并和下游客户做好订单沟通,同时关注相关金融工具的使用。
铜价剧烈波动,铜加工企业成本压力大
9月底至10月初,沪铜主力合约价格经历了过山车行情。
9月30日、10月9日,沪铜主力合约连涨两个交易日,但在10月10日的日盘和夜盘交易中,沪铜主力合约价格下挫,其中10月10日夜盘盘中最低价接近9月30日开盘价。
期货价格波动影响了现货市场价格。林州致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致远电子)董事长助理程相来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公司主营的覆铜板原材料是铜箔,铜相关的主要原材料占主营产品成本的30%~40%。铜箔采购价格已经上涨,公司整个成本压力就上来了。
豫西某县铜箔厂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和客户商议的订单价格,会基于近一个月的铜价和加工费而定,因此铜价剧烈波动会增加铜原材料的采购成本,虽然未来订单价格可以提价,但是客户会根据价格变化调整订单量大小,这就会影响公司的整体利润。
卓创资讯电解铜分析师宋洪潇向大河财立方记者介绍,节后电解铜价格随着沪铜主力合约价格回落影响,现货价格已回落600~800元。
宋洪潇表示,剧烈波动对铜加工产业的传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资金占用骤增,企业单吨原料需多备1.5万~2万元流动资金,中小铜杆、线缆企业被迫降负荷或暂停零单;二是加工费被挤压,高铜价刺激精废价差走阔,再生铜杆对电铜杆贴水800~1000元,电铜杆订单被替代,加工费自1100元/吨跌至850元/吨,接近现金成本。
铜矿开采收紧,铜价整体或趋势向上
骤然攀升的铜价,和国际市场出现的“黑天鹅”事件有关。9月,据央视财经报道,印尼格拉斯伯格铜矿遭泥石流矿难,该矿区是全球主要的铜矿和金矿产区之一,每年铜产量相当于全球总产量的约3.5%。高盛等机构将此事定性为“黑天鹅”,预计未来12个月至15个月内将造成50万吨的铜供应损失,占全球2%,产能最快2027年恢复。
南华期货分析师傅小燕向大河财立方记者介绍,根据Freeport给出的铜新产量指引,预计三季度影响2万吨,四季度影响20万吨,2026年影响27万吨。调整后的平衡表显示,今明两年的紧平衡加剧。
傅小燕表示,在近一两年铜价趋势向上的节奏不会变的情况下,短期将面临供应端扰动、宏观流动性边际利多以及关税政策利空的多空博弈阶段,铜价波动会放大。
河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副会长李如西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铜矿供应紧张,铜冶炼企业加工费会持续低迷,高铜价会影响下游铜的应用,进而影响企业订单。
傅小燕透露,电线电缆、漆包线、精铜杆、铜管这些企业普遍受到铜价波动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导致订单减少和生产调整。
浙商期货有关负责人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铜原材料或产成品价格的剧烈波动,给生产加工和贸易类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经营不确定性。根据铜产业链的企业性质,可能会出现采购端的成本增加或销售端的利润减少。对于以采购原料为主的铜加工企业,在短期内产成品价格稳定的情况下,原料铜价上涨则意味着制造成本的上升。
铜加工企业如何应对?专家来支招
对于铜产业链而言,铜价整体向上的趋势一旦形成,消息面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发铜价剧烈波动,铜加工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宋洪潇认为,一方面,建议铜加工企业对库存进行动态管理,把原料安全库存从7天降至3~4天,采用“随用随采+期货虚拟库存”模式,减少高价实物囤货。另一方面,建议铜加工企业与下游签订“均价+加工费”或“点价”合同,将点价权后移,同时提前收取10%~15%保证金,降低客户违约风险。铜加工企业还可提高再生铜配比,精废价差超1500元时加大废铜采购,降低对电解铜的刚性依赖。
浙商期货上述负责人认为,对于有原材料采购需求的铜加工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提前买入铜期货合约,锁定未来的原材料采购价格。如铜价上升,期货端的盈利可抵消现货端成本的增加;如铜价下跌,现货端节约的成本可以覆盖期货端的亏损,从而实现风险对冲。
“通过提前布局,弥补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损失,有效避免价格波动对企业正常经营带来的影响。考虑到部分中小企业资金储备相对薄弱,可用买卖期权的方式替代传统的期货操作。”浙商期货负责人说。
傅小燕建议,铜加工企业可以关注期货工具对冲价格波动风险,也可以在预期价格下跌不利于衍生品对冲时,降低头寸或提前终止。
责编:李文玉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