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平顶山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呈现稳健发展态势。该区拥有全市22.4%的高新技术企业和23.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高质量发展经验入选中国开发区40年——河南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河南省开发区建设“链长制”典型协同案例……今年以来,平顶山高新区以“再次创业”为主线,构建了“一愿景、两支撑、三破局、四名片、五底线、六目标”的完整发展框架,构筑了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锚定一个愿景:实施再次创业、打造活力高新。强化两个支撑: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破解三期困局:发展的瓶颈期、改革的攻坚期、还债的高峰期。打造四张名片:党建引领、科创赋能、质量强区、营商环境。守住五条底线: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信访稳定、化解债务、党风廉政。实现六个目标:聚力做大产业,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聚力做强企业,打造创新驱动引领地;聚力做全项目,打造项目投资首选地;聚力做细规划,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地;聚力做优服务,打造营商环境最佳地;聚力做实保障,打造安全保障无忧地。”
作为连续5年保持全国百强的高新区,这里正以“再次创业、打造活力高新”为愿景,围绕“两高四着力”目标,打造“党建引领、科创赋能、质量强区、营商环境”四张名片,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党建统领:红色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
“党员带头干,职工跟着上,难题自然解。”平顶山市永顺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延彬的感慨,道出了高新区党建与产业同频共振的深层逻辑。在该企业,党支部班子成员张国栋带领车间党员成立“攻坚组”,通过流程优化将交货达成率提升至100%,今年上半年企业营收达3300万元,同比增长30%。
高新区创新构建“1+N+X”工作模式,由1个党工委统筹引领,N个行业党委分类指导,X个企业党支部扎根一线,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严密组织网络。目前,全区152个党组织、680个党小组、3124名党员织密组织体系,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中的覆盖率分别达到89.4%和100%,稳居全市首位。
党企连心服务中心的“红链”圆桌会议,成为企业纾困的“金钥匙”。企业提出的用工、融资、销路等难题被分类处置:营商服务快车站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创新赋能研习社协助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复审,惠企金融会客厅帮助企业获批各类贷款。今年以来,这一服务枢纽已精准解决60余项企业“烦心事”,成为党企同心的“连心桥”。
在“党建+项目建设”一线,党员先锋队带头攻克设备调试等难题,推动重点项目平均建设周期缩短20%。
科创赋能:从“书架”到“货架”的跨越
“我们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增强阻燃PET新材料特别适用于对机械承力和防火安全要求极高的场景。”河南美声新材料公司董事长俞发明自豪地表示,该产品已成功打破国外垄断。
高新区通过“梯度培育+金融活水+技术破壁”三维发力,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在梯度培育方面,构建“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培育链,全区集聚了全市52%的高新技术企业、58%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4家“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全市首位。
“百名博士进高新”行动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通过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高新区为55家企业匹配博士专家50余名,成功破解技术瓶颈10项,促成12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8名科技副总扎根企业一线,从技术攻关到流程优化全程参与。
在金融支持方面,高新区创新推出“创新积分贷”,依据企业研发投入、专利数量等指标进行授信,已为36家企业发放贷款8.4亿元。2025年上半年,全区4家企业累计获得省产业研发联合基金600万元。
截至目前,高新区累计专利授权量252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5.91件,是全市平均值的6.96倍;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8个、市级创新平台82个,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创新平台矩阵。
质量强区:黄金三角塑造产业新生态
“质量是发展的底线,更是创新价值的试金石。”在高新区,这句话早已融入产业发展的血脉。高新区以“质量筑基、创新赋能、标准领航”为三大核心支柱,构建起互为支撑、动态攀升的“黄金三角”发展体系。
针对企业质量管理痛点,高新区创新引入“质量管家”定制服务。河南格林普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从原材料检测到生产流程优化,‘质量管家’全程跟进,帮我们拿下了ISO9001认证,产品合格率比去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
这一服务已推动68家企业拿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56家企业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同时,高新区通过质量奖项评选树立标杆,已培育出24家主任质量奖企业、4家市长质量奖企业、2家省长质量奖企业。
标准制定是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高新区将标准化战略深度融入质量提升与创新全过程,构建起“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良性发展闭环。辖区企业已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0项、团体标准10项、行业标准17项。
国家级绿色工厂河南神马尼龙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年减少固废排放1.2万吨,同时降低能耗成本8000万元。2023年11月,平顶山高新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目前已拥有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绿色工厂。
营商环境:“四轮驱动”释放民营经济活力
“在线上提交完资料,仅用15分钟就办好了企业迁移手续!”永顺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的由衷称赞,正是高新区政务服务效率的真实缩影。
高新区以“高效准入、降本减负、公平竞争、提振信心”为四大支点,打出一套精准有力的营商环境优化“组合拳”。在服务精度提升上,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目标,组建专业“导办帮办”服务团队,针对企业需求推出“预约办、延时办、马上办、上门办”四项特色服务。
通过流程再造与环节优化,企业开办、变更、注销的平均办理时限压缩60%以上,真正实现线下办事“最多跑一次”、线上审批“零跑动”的高效服务模式。
在监管模式上,高新区推行“双随机+一业一查”联合监管机制,将56项联合检查任务、148项抽查事项进行整合,各部门“组团上门”开展检查,从根本上杜绝重复检查、多头执法的问题。2025年以来,跨部门联合抽查次数同比减少40%,企业合规成本降低近25%。
为帮助失信企业“重整旗鼓”,高新区建立全流程信用修复机制,开通信用修复线上“绿色通道”,推行“承诺+容缺”受理模式。符合条件的企业无需多次跑腿,线上即可完成信用修复,快速重获投标、融资资格。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截至2025年8月,高新区实有经营主体达7564户,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数量比为113.28%,位居全市首位;个体户“转企”数量同比提升200%。这些“量质齐升”的亮眼数据,成为高新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生动注脚。
如今的高新区,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河南无水染色科技的全球首创无水印染技术,节水90%以上,斩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库柏爱迪生凭借多项核心专利,单季度贡献全区72.8%的进出口额。
“从签约到投产仅用8个月,连员工公寓都配好了。”艾森隆集团总裁李宏点赞的“高新速度”,正是这片热土优化营商环境的最佳印证。随着“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施工图”变成“竣工图”,一个个新项目、好项目、大项目次第落地开花,为高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面向未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孙国权表示,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责任,把经济增长作为第一目标,把“双招双引”作为第一要务,持续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来源:平顶山高新区管委会 作者高轶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