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中部崛起看五省·河南篇(下)丨九州腹地“蝶变”经济枢纽 看河南如何“链”动全球

   日期:2025-10-14 11:30:44     来源:支点财经    浏览:0    评论:0    

郑州机场(郑州航空港供图)

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的河南,正将“经济通道”转化为“通道经济”,以交通枢纽优势集聚起产业发展底气。

9月30日,位于河南郑州经开区的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一派繁忙景象,标有“郑州陆港”的亮橙色集装箱整齐码放,大型运货卡车川流不息,郑州的汽车、洛阳的轴承、新乡的化肥……众多“河南造”从这里集结出发,搭乘中欧班列驶向万里之外的欧亚大陆。

作为国家铁路一类口岸,中铁联集郑州中心站是连接河南“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窗口。2024年,中欧班列(郑州)开行量3890列,累计开行突破14000列,连续两年开行数量稳居全国第二,覆盖欧亚40多个国家和地区140多个城市,成功让不沿边、不靠海的河南走向世界,也让世界得以链接河南。

如今,河南枢纽价值全面爆发:高速路网即将突破1万公里,“米”字形高铁通达八方,“空中丝路”畅联全球,内河航运全面起势……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的河南,正将“经济通道”转化为“通道经济”,以交通枢纽优势集聚起产业发展底气。

河南如何打好交通牌,完成从“交通走廊”向 “经济枢纽” 转型?和湖北如何实现协同发展?近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支点》杂志社与湖北省社科院组成联合调研组,围绕河南枢纽经济特色展开了实地调研。

大通道成型

“七个率先”助郑欧班列领跑全国

两千多年前,张骞打通丝绸之路,此后“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曾经回响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现在化作新丝路上班列的汽笛,合奏出河南走向世界的开放强音。

9月15日,调研组一行走进“郑欧班列进口商品展示体验中心”大厅,各种进口商品琳琅满目,有来自白俄罗斯的纯牛奶、德国啤酒、法国酒庄的红酒……这里犹如一场“万国博览会”。

“现在班列平均一天10班左右,产品都是原装箱运输,可以充分满足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向支点记者介绍,郑欧班列进口商品最大的优势是直采直运直营、原瓶原汁原味,基于陆港公司全程冷链溯源体系,真正实现了商品的真、快、鲜,消费者可真实体验到“人在郑州,购遍欧洲”。

去程的高附加值产品与回程的欧洲特色商品,形成双向互补的贸易格局。

在中欧班列(郑州)去程产品中,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超60%,货物结构实现质的飞跃。班列运输时效也较初期提升40%,综合物流成本下降约35%,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从2013年首班开行至今,这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已完成从“蹒跚学步”到“领跑全国”的华丽蜕变。

为何郑欧班列能领跑全国?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霍晓华认为,创新是班列竞争力的灵魂。中欧班列(郑州)创新推出“七个率先”,形成特色鲜明的河南经验:率先自主组建集装箱公司,满足外贸客户多元化用箱需求;率先推出集拼集运,满足了中小企业小批量货物发运要求;率先常态开展跨境电商包裹业务,成为全国首家采用“9610”监管方式的中欧班列线路;率先开发国际冷链集装箱业务;率先开发“一单制”“门到门”全链条服务;率先自主开发线上订舱服务系统,成为全国信息化程度最高的中欧班列;率先在全国中欧班列推行“运贸一体化”,形成班列促进产业发展格局。

班列之外,河南以交通网络的“硬联通”打破区域壁垒,大通道起势成型,“米”字形高铁网率先勾画成型,实现市市通高铁、80%以上县通双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即将突破1万公里。周口港跻身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年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河南实现“借港出海”的历史性突破。

航空运输方面,郑州机场62条全货机航线连接全球,2025年夏航季新增连云港、湘西等6个航点,形成“空中丝路”立体网络。去年,郑州机场客、货运吞吐量分别达2850万人次、82.5万吨,连续多年跻身全球货运机场40强。如今,河南已成为“买全球 卖全球”的重要枢纽,拥有8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借助“空、陆、网、海”协同的四条丝路畅联世界。

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讲解进口产品。(支点财经记者 郑玮 摄)

大枢纽赋能

驱动产业能级快速跃升

交通链的延伸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让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中原大地高效流动,形成声势浩大的枢纽经济热潮。

在这场浪潮中,郑州航空港最为瞩目。作为我国第一个、目前唯一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航空港按照“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内在逻辑,加快推动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出海港“四港”联动发展。

河南许昌被誉为“世界假发之都”,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全球假发市场约48%的份额,年出口总值约200亿元。

许昌富鑫发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吴莉表示,过去,产品要运到沿海港口才能辗转出境,物流成本高昂,运输周期漫长。现在,郑州航空港跨境电商包机“飞的”业务快速发展,一顶顶假发搭上国际直飞航班,3—5天就能送到全球买家手中。

事实上,从郑州航空港出发,以许昌假发为代表的“河南制造”,走出国门的方式丰富多样。想要开拓俄罗斯、中亚五国乃至更远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国市场,可选择一证直达、一车到底“点对点”送货的TIR国际公路运输。

2024年,郑州航空港建成了全国第三个、内陆地区首个由IRU(国际道路运输联盟)认证的国际公路运输集结中心,助力河南初步形成“北上、南下、西进”的国际公路运输网络。

想要走国际货运班列,企业还可选择搭乘上述“钢铁驼队”。如果想乘船出海,未来也可从郑州航空港出发。在郑州国际陆港规划中,航空港北部已预留水港协作区,将建设国际化的内河航运中心——郑州港,并配套一类口岸与综保区功能,郑州实现“通江达海”近在眼前。

枢纽聚产业,产业强枢纽。借助枢纽的要素聚集效应,郑州航空港区已构建以电子信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卫星为主的“4+3+3”产业体系。

看中了“空+铁”联运的双枢纽优势,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将华中服务器生产线落户这里。如今公司已在全球部署了6个供应中心,业务覆盖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电子信息方面,以富士康、超聚变、郑州合晶等龙头企业为代表,“芯屏网端器”聚链成势,从单一的手机制造,拓展到后端模组、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关联产业,构建起“芯屏网端器”全产业生态圈,中原腹地,一个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

新能源汽车方面,以比亚迪为龙头的千亿级新能源汽车城正在航空港茁壮成长。目前,汽车城已集聚十余家知名车企、百余家零部件企业,覆盖河南省90%以上品类车型及门类产品,未来将集聚数十万产业工人,年产百万辆新能源汽车,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作为河南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郑州航空港区正充分释放“中原特区”的发展活力。2024年郑州航空港区进出口总值完成4094.42亿元,占河南半壁江山。今年上半年,该区进出口总值1993.62亿元,同比增长52%,进出口总值占全省48%。其中出口总值1310.10亿元,同比增长101.4%。跨境电商进出口完成1.25亿单、增长80.3%,货值152.5亿元、增长49.1%。

鄂豫大携手

共建中部枢纽产业集群

尽管郑州航空港产业聚集态势明显,在推动本地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河南在深度挖掘枢纽价值,融入全球产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从中部各省在外贸方面的表现来看,去年,安徽出口额超越河南位居中部第一,其汽车、电脑、电池、光伏、家用电器的出口尤为强势。反观河南,全省出口总额为5227亿元,同比下滑1%。

湖北省社科院中部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萌以“空中丝路”航空机场为例分析,河南的郑州机场和湖北鄂州的花湖机场在中部已经形成“双雄”格局,两者在争取国家战略政策支持、开拓国际货运航线、吸引高附加值货源(如电子产品、生物医药、生鲜冷链)等方面存在一定重合。随着花湖机场的货邮吞吐量反超郑州机场,或为河南货运出口带来一定压力,河南需要找到应对之道。

在此背景下,同为古今交通要冲的湖北,如何以中部崛起战略为引领,与河南协同合作?

“河南实践表明,发展枢纽经济关键在于以更大力度推动制度创新与产业培育。”湖北省社科院中部发展研究所所长苏娜认为,湖北要强化省级统筹,实现差异化布局,突破行政区划壁垒,避免同质竞争,围绕花湖机场等核心枢纽,打造特色鲜明的枢纽经济功能区;要推动“软硬联通”协同赋能,在完善多式联运体系的同时,重点突破制度型开放,如对标国际规则,优化口岸流程,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要精准培育枢纽偏好型产业,依托花湖机场货运优势,聚焦生物医药、高端冷链、跨境电商等时效敏感产业,构建临空产业生态圈。同时,深化鄂豫枢纽联动,推动花湖机场与郑州航空港在航线布局、数据共享等方面合作,形成协同发展格局。鄂豫携手,共建中部枢纽产业集群,必将为中部地区崛起注入新动能。

湖北省社科院中部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颖表示,鄂豫两省在发展枢纽经济上可以多方面互补。河南的“陆上丝路”郑欧班列和湖北的“海上丝路”长江水道相结合,可打造“郑欧班列+长江水运”的铁水联运大通道。两省还可共同推动口岸一体化、数据共享、标准互认,让货物在两省间流转更加方便,大幅降低制度性成本,共同提升中国企业的海外吸引力。

“两省还可联合共建‘中部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将湖北的研发与整车优势,同河南的物流网络优势有机结合,形成跨省产业生态。同时,深化汉江、淮河流域的生态共保和航运开发合作,加强信阳港与武汉港的联动,共同建设中部便捷水运出海通道。”李萌认为,豫鄂两省均拥有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可加强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在制度创新、经验复制推广上先行先试、成果共享。探索共建跨省产业合作园区,引导两省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条跨区布局。

编辑丨胡馨月

编审丨刘定文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