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图
“尊重时间”“技术信仰”是河南食品巨头的共性标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说起河南,印象里是麦浪翻滚的中原粮仓,是便宜大碗的胡辣汤,还有刻板认知里的一层“土味”滤镜。
从河南走出的豫商,低调锚定农业和食品赛道,深耕细作,虽大都远离聚光灯,却一直默默保障全国粮食安全,让产品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从三全食品第一颗速冻汤圆到双汇火腿肠,从王守义十三香到全球第一生猪养殖企业牧原股份,再到如今的超市界“天花板”胖东来、极致性价比的蜜雪冰城等新消费代表,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企业。
河南人还用自主创新打破益生菌国际垄断,为中国航天提供70%专用食品,中原大地农产品加工的“含金量”持续提升,绿色与科技水平不断刷新。
9月中旬,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支点》杂志社与湖北省社科院联合调研组到河南展开为期一周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座谈对话等,一窥河南农产品加工企业以技术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与策略密码,以及鄂豫两省在该领域的区域联动机会。
“盛产”食品巨头:
前有旗舰,后有新锐
推动大粮仓、大厨房、大餐桌走向大市场,这便是河南食品产业的全景图。
从源头上看,河南坐拥耕地面积1.12亿亩,居全国第一位。这里是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香飘万里,生猪饲养量更是全国唯一过亿头的省份。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19家,居全国第二位,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超6100家,生产了全国30%的方便面、50%的火腿肠、70%的水饺、80%的酸辣粉。
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陈明星看来,本土的双汇、牧原、三全、思念等“大而强”企业优势突出,产业链条长,科研创新能力强。“快而新”企业成长迅速,产品迭代强,销售模式新,代表企业如生产卫龙辣条的平平食品、蜜雪冰城旗下的大咖食品。“专而精”企业发展强劲,专注于特定赛道,市场占有率高,如高端红枣好想你、王守义十三香、白象食品等。
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品牌,从二三十年前白手起家,成长为行业的参天大树。一家家新锐企业瞄准新赛道,重塑消费格局。
有人说,河南正在逆袭,其实更是在坚守。
1992年,三全食品在郑州从一颗速冻汤圆起步,稍晚几年诞生的思念食品,亦是靠汤圆和水饺顺利打开市场。速冻食品行业两大巨头都出自河南绝非偶然,三全带了个好头,同行们抓住商机,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在河南粮食资源、人口资源、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网加持下,产品快速开枝散叶,如今郑州速冻食品市场份额在全国占比已超60%。
身处传统食品行业,以三全为代表的速冻巨头们并非没有挑战。当人们追求更干净的配料表,后来竞争者层出不穷,销售渠道更加细分,如何长期保持领先优势?
创新,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实则是企业的生命线。
三全拥有800多种产品、年产量逾80万吨,时刻洞悉着行业发展与消费趋势。该公司党委书记蒋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近两年汤圆销量超过饺子。”虽然汤圆节日属性较强,但从现代人的情绪价值角度,推出锦鲤汤圆、元宝汤圆等寓意产品,加大对低GI、食养等健康产品的投入,激发了购买欲望,“这就是研发和创新的力量”。
在全国规模最大速冻食品生产基地的三全汤圆车间,我们看到今年刚上线不久的行业首条规模最大的全自动化生产线,密密麻麻的汤圆在上面整齐滚动。
据介绍,这条生产线投入近3000万元,每小时产能达10.3吨,相比上一代机器提升3倍。“不仅核心产品生产效率大幅优化,同时自动化程度越高,食品就越安全。”
前有行业旗舰闻名遐迩,后有新锐强势登场。
被誉为“餐饮供应链第一股”的千味央厨,自2012年成立之初便走上餐饮B2B之路,开创了餐饮需求反向定制先河。千味央厨外事经理郭峰辉介绍,公司在全国拥有70家以上大型经销商,是一笔宝贵资源。此外,公司独创“模拟餐厅后厨”理念,从研发到生产进行1:1复制,以确保产品符合客户门店的加工环境。
这家低调的餐饮供应链巨头,早已是百胜中国、海底捞、华莱士、老乡鸡、瑞幸咖啡等连锁企业的核心供应商,几乎横跨餐饮所有品类。全国一万多家肯德基门店的油条都来自千味央厨,芝麻球大单品销售破亿元。
三全食品(企业供图)
成功密码:
尊重时间+技术信仰
以安全为底线,以创新为生命线,用足够的耐心去做踏实的买卖。“尊重时间”“技术信仰”是河南食品巨头的共性标签。
把“农家活”变成“科技活”,传统行业也能诞生世界级企业。牧原股份从1992年22头猪起步,到2024年出栏生猪7160万头,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
在河南内乡县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21栋六层高的建筑里,四季如春。牧原猪吃的是无菌饲料,喝的是超滤水,呼吸的是近医护级空气……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猪舍生活竟如此精致。
一个国家养猪产业的环保标准,几乎就代表了其畜牧行业发展水平。牧原通过30多年研发精进,探索出“猪养田、田养猪”的循环经济模式,结合全国畜牧总站建设八个绿色低碳种养循环基地,充分利用粪肥资源替代化肥,提升土壤肥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让人们吃上放心猪肉的同时,实现养猪零排放。
牧原还与西湖大学联合研发,用合成生物技术攻破养殖业难题——不用大豆也能养猪。目前,牧原的豆粕用量已降至5%左右,每头猪饲料成本节省了15元,按其2024年出栏生猪计,一年节约成本2.34亿元。而早在2021年的一场行业峰会上,牧原公开了低豆日粮核心技术,把成本领先的秘密向全球养猪同行公开。
得益于科技突破和全产业链智能化加持,牧原股份生猪养殖成本持续下降,今年制定的成本目标是12元/kg,让高品质猪肉好吃不贵。
养猪事业需要“一米宽、一万米深”的专注创新与长期主义,小小一颗红枣在中原大地也练就出“72般”变化。
在中国红枣之乡河南新郑,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把红枣产业做成上市公司,把一颗红枣衍生出200多款单品。去核即食枣改变了中国人的吃枣方法,去皮去核枣解决了枣皮卡嗓的“世纪难题”。红小派、黑金枣、红枣八宝茶等爆品持续热销,重构千年的东方养生智慧。
走进好想你工业园360度智能观光车间,颗颗红枣按照大小、饱和度、残次度进行光影分选,再经清洗烘干、自动去核、精深加工,现代化一目了然。洗完最后一道红枣的水可直接饮用,开创了免洗红枣行业标准。
目前,新郑形成了以“中国红枣第一股”为核心的枣制品产业化集群,有各类红枣产品加工企业200多家,年加工红枣10万吨。
牧原股份猪舍内单元员工工作场景(企业供图)
区域联动:“中国粮仓”
如何联手“鱼米之乡”
调研中,我们还最新发现,近两年现象级的新零售企业集中在河南爆发,反向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璇认为,过去,河南农产品多以原料和贴牌形式输出,品牌溢价较低。大家所熟悉的东方甄选烤肠、螺蛳粉等很多自营产品,其实都出自河南。如何从供应链大省迈向品牌强省,让更多新消费品牌涌现出来?
河南一直在探索。不断擦亮“原字号”,支持信阳毛尖、原阳大米、西峡香菇等具有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焕新“老字号”,以方中山为代表的胡辣汤通过标准化和快餐式改进,已经走向全国。壮大“新字号”,扶持一系列像胖东来、蜜雪冰城、巴奴火锅这样的新锐品牌,放大引领效应。
陈明星指出,蜜雪冰城本质上也是依托农产品加工。高层对于公司的定位,一度从“卖奶茶的”变成“做粮食的”:全国27个仓库,生产水果和茶叶等各种原材料的五大生产基地,向全世界超5.3万家门店源源不断送货。其中,河南温县原料基地自供率达60%,单杯成本控制在行业最低。
据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肖建勇透露,未来郑州东站有望形成“流量超市”打卡集散地的独特布局。这里现有蜜雪冰城全球总部,胖东来郑州首店正在建设中,双汇、卫龙辣条等或将纷纷加入,形势喜人。
从这里乘坐高铁,最快一个半小时即可抵达武汉。河南与湖北交界线长达数百公里,拼出了“中原与荆楚”的边界,南阳与襄阳、信阳与随州更是堪称邻里。
湖北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河南是举足轻重的“中国粮仓”,两省在全国农业食品产业版图上各有千秋,大有可为。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毛铖分析称,湖北以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为牵引,以农产品品牌建设为支撑,重点发展“藕菇橙艾、虾鳝米茶”,以及武昌鱼等荆楚特优农业食品产业。而河南将现代食品产业集群作为五大主导产业之首,形成了以漯河为中心的肉类加工集群、以郑州为中心的速冻食品集群等四大产业集群。
毛铖指出,两省相较,河南农业食品产业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湖北虽在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方面有一定差距,但在农业科技转化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上,后发动力强劲。如高产高蛋白玉米、“稻米造血”创新药、无肌间刺武昌鱼等一批农业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前沿项目均取得重大进展。
未来,湖北、河南应当在区域协同融通中取长补短,共筑中部地区农业产业高地,共建农业强省。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辛江伟认为,豫鄂农业农村协同发展,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机制尚不够健全,目前主要依托省际毗邻地区的市县推进实施,协作层次不够高。此外,农业生产的“在地性”比较强,有些产业甚至存在竞争,协调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缺乏重大合作项目支撑。
专家们的建议不谋而合,两省可共塑区域公共品牌矩阵,支持河南面粉、速冻食品、畜牧加工企业与湖北稻米油、水产加工、食品制造企业加强合作,交叉投资,开发新品,拓展中央厨房等新业态,打造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联手进军高端市场。
编辑丨胡馨月
编审丨刘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