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肇庆市怀集县的中洲镇,一位中国农业大学的生态学博士,正用小小的蚯蚓书写现代农业的绿色答卷。杨玉宝,这位从农村走出的学子,带着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对现代农业的深刻思考,在肇庆这片热土上,探索出一条生态循环农业之路。
新农人杨玉宝。图源:怀集发布
“现在吃的瓜果蔬菜,少了小时候的那种风味。”这句话,暗藏杨玉宝的创业初心。从小看着父母在田间劳作,他深知土壤与作物的内在联系。正是这份对土地和农业的朴素情感,驱使他从安徽师范大学到中国农业大学,一路追寻着“让农业不再那么辛苦”的答案。
求学期间,杨玉宝接触到了许多农业创新理论。博士毕业后,他选择到湖北的一家蚯蚓养殖企业工作,将理论付诸实践。一次偶然机遇,杨玉宝了解到,怀集县是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拥有丰富的种植养殖资源,让他看到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落地的可能性。2022年,在怀集县政府“保姆式”服务下,广东地昇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蚯蚓过腹处理大棚。图源:怀集发布
走进公司的养殖大棚,一垄垄经过科学配比的有机废弃物整齐排列,翻开表层,密密麻麻的蚯蚓正在忙碌工作。这些蚯蚓是实现“处理粪污-生产蚯蚓粪-深加工水溶肥”的循环产业链的关键。杨玉宝介绍,通过特制大棚养殖,不仅避免了养分流失,还使蚯蚓粪的肥效更加突出。目前,公司年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达10余万吨,生产蚯蚓粪有机肥3万至5万吨。
生产出的蚯蚓粪肥。王焌鑫 摄
单单卖蚯蚓粪,还不是循环的终点。他带领团队进一步研发蚯蚓深加工技术,建设机械化生产线,生产附加值更高的水溶肥。在杨玉宝看来,他们的企业不仅是一家农业科技公司,还起到了动物粪便等废弃物治理的功能。通过无偿甚至付费处理养殖场的粪污,公司解决了当地“猪粪出路”难题,从根本上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还带动了养殖业、种植业绿色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公司不仅建立了省级博士工作站,还与多家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已获得12项专利。这支由40余名专业人才组成的团队,正持续在蚯蚓饲料配方、蚯蚓粪深加工等领域进行技术创新。
怀集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杨玉宝的创业项目推动着怀集农业高质量发展。这种以科技为支撑、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新模式,为传统农业县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不做机会主义者,扎实筑牢农业根基。”在这个信念的驱动下,杨玉宝和他的团队正朝着提升生产工艺、扩大市场覆盖、加强品牌建设的目标稳步迈进。
“每天有足够的时间,用脚步去丈量土地。”是当好新农人的关键,杨玉宝说。
撰文:王焌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