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河南桐柏,一位农民在水泥路上晾晒稻谷。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强
持续一个多月的秋雨,下得庄稼人愁苦。
我是国庆节返乡前,才从老家朋友的照片里看到,湿稻谷正摊在路边晾晒,地里挖回的花生也发了芽。在我出生的这个豫南小县桐柏,还有玉米、黄豆等农作物,也都遭了灾。
整个“十一”长假,老家没有晴天。那时,我才注意到,河南全省已连续阴雨一个多月,秋收形势严峻。
10月12日,河南桐柏,一名农妇正在掰两天前收回的玉米,玉米已出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雨中困局
高铁从北京离开,一路向南,跨过黄河,天空逐渐阴沉下来。等到豫南,已在飘雨。出高铁站,一位返乡中年男人和身旁人无奈地说,家里人已多年不种地,偏偏今年种了,却碰上了“扯连阴(方言,指持续的阴雨天气)”。
夜里到家时,牛毛细雨还下个不停。院子里湿漉漉的地上,长了青苔;母亲洗完的衣服晾在屋檐下,要多日才能阴干,还带一股潮味;放在房间里的抽纸,每天清晨抽第一张时,都是湿的。
一间常年不见太阳的卧室,在这场连阴雨中长了毛。浅蓝色的墙面宛若培养皿,散布着许多灰色、绿色的霉菌,四周斑驳得不成样子,以至于住这间房的妹妹嚷嚷着重新装修。闻不惯潮气的她,临时搬到客厅,宁愿睡沙发。
空气潮湿还能忍受,但地里潮湿,庄稼人就着急上火了。
我骑着车,在村前村后转了一圈。一些水稻,倒在连续的阴雨里,新芽长了出来。有的玉米地已被放弃,留在秆上的玉米棒子早已发霉、冒芽。
10月10日,河南桐柏,倒在田里的水稻发了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许多当地庄稼人陷入两难困境——不收,在地里淋雨;收回去,无处晾。一旦发芽、发霉,就卖不出好价钱。
其实,我所在的豫南小县,并非这场秋雨中受灾最重的地方。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省很多地方都泡在过于持久的阴雨天气里。一些地方玉米地里的水齐腰深,甚至能划船。一些农民急中生智,绳子一头系上一袋袋玉米,另一头绑在拖拉机上,像拔河一样,把粮食从泥地里抢救出来。
这场秋雨还间接促成了一些难得的瞬间,比如爷孙三代的泥脚印,踩在了同一片玉米地里。许多场面,让人啼笑皆非。
为了应对黄淮海地区的灾情,财政部近期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了4.84亿元的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支持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7省受灾地区加快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等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工作。
许多地方都在利用降雨间歇期,组织履带式收割机进行抢收,同时通过开放公共场地、协调烘干设备满负荷运转等方式,确保秋粮晾晒烘干需求得到保障,全力以赴打好秋粮“保卫战”。
10月12日,河南桐柏,一辆收割机刚冒雨割完一块田地里的水稻,田间泥泞不堪。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间歇抢收
实际上,老天爷留给收割机的时间并不多。
10月6日,中秋节,河南省气象局公布了一组气象数据——9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328.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7倍;平均阴雨日数24.5天,较常年同期偏多9.6天,两项数据均打破1961年以来同期纪录。
怪不得一位80多岁的老汉声称,没见过这种天气。一名农妇说,“一个月见三次太阳都难。”
更别提月亮。中秋节那天,村里也没人在夜空中看见月亮,只借着网络看了看别处的圆月。
偶有不下雨的天气,太阳露个头,很快又消失了。
莫说晴天是稀缺的,连不下雨的阴天也稀缺。只要不下雨,就有收割机下地收稻子,就有人穿着雨靴在泥地里薅花生、掰玉米,就有人开上拖拉机、拉着满车斗的稻子到公路上晾晒。
这片土地上,粮食收割机械化已有20年了,但今年这场雨把一些农民打回20年前。一些收割机不愿收或来不及收的地块,庄稼人就拿上镰刀一把把割回来。我也是头一次见,花生“屁股朝天”地摆在地里,问过才知道,这种天气薅起来的花生,若挨着地,很快就出芽。
10月11日,河南桐柏,农民在连阴雨的间歇期薅花生,为防出芽,花生“屁股朝天”地摆放在地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截至10月6日8时,河南土壤墒情监测数据显示,76%的测站土壤偏湿,43%的测站土壤水分过饱和,“泥泞的田间让普通收割机难以作业,履带式收割机成为抢收主力”。
只要不下雨,收割机就忙个不停。
村里一位开收割机的师傅,有时下午两点才吃上午饭。有时,到晚上十一二点,收割机还在田里熬夜,机顶照明灯像萤火虫一样,在漆黑一片的田野闪烁着,等待颗粒归仓的农民和载货的拖拉机也都陪在一旁。
这样的天气里,收割机更耗油。一位司机说,遇到倒伏严重的地块,比正常时候多用两倍的油,只勉强收起来正常产量四分之一的稻谷。这位司机发现,许多受灾的稻田,要减产至少一半,农民能保本就算不错,少数地块则被弃收。
这场雨让本就紧迫的秋收,更紧迫了,而收割机数量有限,并非随叫随到,许多农民只好排队等候。
“10月多雨态势持续”,《河南日报》上说,“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雨中夺粮正全面展开。”
近期,农业农村部也陆续往黄淮海地区,调了24.43万台履带收割机。整个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河南的庄稼人一直在抢收粮食。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的消息,到10月3日17时,全省秋作物已收51.3%,等到10月12日17时,已收81.5%。
10月12日,河南桐柏,一台烘干机昼夜不停地运转。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昼夜烘粮
雨中抢粮之后,晾晒也是个麻烦事儿。
为应对近期持续阴雨天气,河南全省设置了2900个粮食烘干中心(点),投入4959台烘干机,保障秋粮的烘干需求。在河南省桐柏县,公布的烘干机只有15台,其中就包括种粮大户李建华名下的日烘干量50吨的那台。
那台烘干机,如今正在村子里昼夜不停地吞着煤,吐着被烘干的稻谷。
李建华说,从9月14日以来,这台烘干机就没停歇过。他和儿子昼夜轮流值守。夜里,烘干机隆隆作响,隔一阵就要往炉子里加煤。许多种粮大户也在排队。
“最久的,已经排到了5天以后。”李建华说,隔一阵就会有庄稼人打来电话,询问他何时能排上自己。
烘干机的火炉旁,还堆着李建华自家的玉米。他不想浪费那炉边珍贵的余温。
10月12日,河南桐柏,烘干机的火炉旁堆放着李建华的玉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我所在的小镇,政府公布的烘干机只有2台,供不应求,粮食也因此分出贵贱来——稻谷先烘,玉米靠后。
家中有烘干机却在外务工的农民,也被紧急喊回来,赶忙开机烘粮。一位承包了数百亩土地的种粮大户,决定临时抢购一台烘干机,但还没到货。李建华听说,许多烘干机被抢购一空。
但这样的烘干机,多是种粮大户在用,小农户很难用上。李建华说,他的那台烘干机烘一次,至少装填3万斤稻子,小农户很少有这么多稻子,他们只好低价卖给粮食收购点或米厂,再集中烘干。
那些用不上烘干机的庄稼人,也想着各自的办法,展开自救。
他们频繁地看天气预报,见缝插针地四处晾晒——院子里、房顶上、公路旁、广场上。许多农民在院子内外都搭起遮雨棚,雨停就掀开晾,雨来就盖上,有地方漏水,就拿出家里大大小小的盆接着。把粮食堆在屋里的,有的搬出风扇吹,有的在家中烧一盆火。
可老天爷总是在折腾人。
雨停一阵又下,下一阵又停。在镇上走访时,我听到这样一件让人心酸的事——一个老农好不容易把稻子割了,当天上午拉去粮食收购点准备卖掉,收购点出价9毛/斤。老农嫌价钱低了,拉回家晾晒,想等更干些多卖两毛钱,结果晚上来了一场雨,稻子全淋了。老农不敢继续把稻子存在家里,否则很快就捂了,第二天只好卖掉。淋雨后的稻子,收购点只愿出价6毛/斤,老农也不得不卖。
10月12日,河南桐柏,种粮大户祝贵武正在院子里支帐篷,晾稻子。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55岁的祝贵武承包了400余亩地,只收了部分水稻,玉米、花生都没收。但他还是选择面对现实,能收就收,来不及收就等天晴。
今年春天,他花了50天,请了许多人,才把那上百亩水稻种上。种时,遭遇了高温干旱,干旱持续了两三个月,许多河流干涸,池塘见底。为了缓解旱情,他花了两三万元买来水管、水泵,抽水浇地。抽到最后,有的池塘只剩下泥浆。如今,许多水管还堆在屋檐下,有的还留在田间地头没收回来,到了秋收却撞上了“扯连阴”。许多农民都抱怨,要雨的时候不下,不要雨的时候拼命下。
新闻报道还记录着上半年的气象信息:今年主汛期(6至8月),河南全省平均降水量30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成,全省平均气温28.8℃,较常年同期偏高2.4℃,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呈现为降水面弱点强、高温持续时间长、阶段性气象干旱明显三个特点。
“夏天没被旱死的玉米,终于淹死在了秋天。”对祝贵武而言,这不是“段子”。他几乎放弃了地里的四五十亩玉米。
祝贵武对门的邻居张永先也是种粮大户,夏天干旱时,他的玉米地浇了两遍水,后来是附近河滩地里长得最壮实的,等到秋收时掰开却让他无奈,出芽的出芽,发霉的发霉。张永先苦笑着说,请人掰成本太高,请机器收回去,也无处晾晒,就只好先放在地里不收。
他的院里、屋里、车斗里、房顶上,凡是能存放粮食的地方,都堆满了。
10月12日,河南桐柏,张永先把收回家的稻子铺在院内晾,家中四处都堆放着秋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摄
“这种玉米做饲料都没人要,只能做工业酒精。”李建华的妻子一边掰着出芽、发霉的玉米一边说。发霉的玉米把那双掰玉米的手,染得漆黑。
当地不少庄稼人说,遇上灾年,种的少赔的少,种的多赔的多。
据新华社10月13日最新消息,目前,河南全省秋粮作物已收超八成,安徽省秋粮已收近七成,山东秋粮已收超六成……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正争分夺秒推进秋收。
我离开家乡时,“扯连阴”的天气尚未结束。河南省气象台预计,10月20日前我省雨日仍较多,20日夜里起连阴雨结束。气象部门建议,秋粮收获后及时腾茬整地,排涝除渍,为小麦备播做好准备。
祝贵武早已备好了八九千斤小麦种子,但现在还堆在家中。雨还在下,粮没收完,地也未干,他只能等待不知何时放晴的天空,以及一个未知的小麦播种季。